认知:民族团结的基础

2023-07-08
认知:民族团结的基础:认知分属心理学领域,民族团结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如果能够借助认知的相关理论,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达到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最终目标,也算是物尽其用。心理过程是由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组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各民族人们心理活动的再认识过程。由此就不得不谈到民族认知,简单来讲,民族认知就是国民对本民族“各种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是民族认同的低层次阶段,是各民族在族际交流、交往、交融进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那么民族认知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思想前提、奠基之作的表述可谓恰如其分。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与希望所在。”作为中华民族最有潜力的接班人的我们,深谙各民族需要和谐相处之道,知晓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懂得民族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所承担的民族重任,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民族院校就无需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恰恰相反,非民族院校更应该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层次来讲,本文中的认知,上升到民族、国家大爱的高度,那就是民族认同(人们在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上有着依恋感,对本民族有着浓烈的归属感意识)。民族认知的最高阶段就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关系着民族族际之间的团结和共同发展,是“政治线”一般的存在,而且民族团结的本质就是认同,没有认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就失去了思想根基,由此可见其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要想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知,为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进步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就要真正搞懂认识过程这一环节,认识过程内在地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两个阶段,人们的感觉、知觉就代表感性认识;思维、想象就代表着理性认识,感性认知充当理性认识的材料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民族团结教育也要重视强化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首先,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观看民族团结影视作品展,聆听民族学大家的精彩讲座,通过简单的视觉、听觉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感性认知。其次,适度增加民族团结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份额,消解各民族族际间的民族隔阂,减少“民族晕轮效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