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15—
【介绍】:
女,山东省福山县人。
中国现代心理学家。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系,同年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心理系,1941年毕业后留燕京大学心理系任教。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79年任副研究员。
她多年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她不仅致力于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而且更注重于在“动”中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力。
在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她从1961年至1964年先后发表了4篇文章,论述了学前儿童认识因果关系对于掌握因果连续词和发展语言结构的影响,探讨了4岁~9岁儿童类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他们掌握不同层次类概念的不同水平。1978年以来,她又同同事们一起从事儿童对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发展的实验研究,发表了《分子概念的形成》(1980)、《幼儿百以内数的形成和促进》(1983)、《5~10岁儿童分数认识的发展》(1982)、《儿童在数及数学上对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的发展》(1982)等实验研究结果。
同时她还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改革进行实验,并对儿童思维发展过程做了阶段性测查。她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使现行6年制的数学课在4年内学完,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探讨了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因此在理论、实验两方面,她的研究都有重大贡献。
另外她还考察了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记忆发展的关系,撰写了《4~6岁儿童对长度序列图形和数序列图形记忆特点的初步探讨》(1984)。
主要论着还有:《关于我国儿童思维发展年龄阶段和有关的几个问题》(1965)、《十年来的中国科学·心理学》(1959)、《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1980)及《人类的智能》,及参加翻译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