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切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其教育主导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积极自由的发展而展开的,并把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摆在教学论的中心地位。
尽管苏霍姆林斯基并未专门论述教学原则,但从他丰富的教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他的如下几方面教学原则:1.教学要与教育相互渗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是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必须深入研究并正确处理教学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使教学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为此,除了让学生在所有学科方面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外,还必须做好知识转化为思想信念的工作。
2.教学与发展相统一。使学生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智力水平。
为了实现“发展智力”这一智育目标,必须为学生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他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应限于课业学习,必须把他们的智力活动延伸扩大到多方面的活动领域中,给学生开辟广泛的智力活动范围。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学习兴趣。
教学的起点在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育其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以及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没有认知的欲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4.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脑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统一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与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5.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他全部教学实践活动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他坚持这一原则,不单纯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而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而自由的发展,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手脑结合、体脑结合的劳动,主张学校设置必修的劳动课程,并使劳动课程与各种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他还主张学生参加按志愿选择的课外小组的劳动,让每个学生能找到适合于他的天资和才能的劳动种类,以利于个性发展,并为职业定向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