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水平与外语教学

2023-10-10
心理发展水平与外语教学:1.外语教学与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外语教学也必须考虑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这个问题也和本族语的水平有关。实践证明,儿童发音动作习惯及其他有关语言知识受本族语影响较小,并且对外语的模仿能力较强,所以用单纯模仿的办法教(特别是发音),其效果比用讲解的办法教好;教完整的句子,其效果比教孤立的单词好;用翻译教学法是不适宜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本族语水平的提高,则配合使用解释对比的方法比用单纯模仿的方法效果好些。例如小学三年级可以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题材,借助实物、表演,让学生听懂生词和句子,然后边说边表演;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记忆进一步发展,用解释发音动作和加强练习的方法教他们学习外语发音就比用单纯模仿的方法效果好。初中一年级的课文教学也不易单纯采取翻译教学法,应该尽量利用实物、图片、情景等手段,用简单的故事、谜语介绍新词新句。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少年学习英语发音以模仿为主,对易于相混的音素和音节,只须稍加指点,解释发音口形、舌位,观察教师的发音动作,即能模仿。而对年龄较大的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必须反复讲解发音方法,听、看教师的发音,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和正音才能达到正确的发音水平。受方音影响特别深的学生,对有些音始终难于发准。例如[æ][i]两个音素,很多成年学生要经过较长期的训练始能掌握。成年人模仿能力不如少年;少年儿童通过直接模仿,即可学会一些日常用语,而接近成人的学生初学外语往往先通过阅读书面材料,始能转入口头言语。在课外朗读中,他们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进行正确的朗读,必须在模仿的基础上讲清句子的读法,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单词重读、连读、不完全爆破、意群、以及升调降调等等,经过反复练习,听课文录音,才能逐步流利而正确地朗读课文。因此,年龄较大的学生的口语和朗读的训练,必须考虑他们运用视觉记忆的特点。此外,在初步掌握发音、拼音技能以后,可以用较短时间对他们快速讲解更多的读音规则和部分构词法。
 
儿童思维比较形象,在学习外语对话中,教师的提问要特别注意唤起学生对所要说的事物的表象。情境性教学对儿童学习外语特别有帮助,有的学校对初学外语的小学、初中学生,特别重视这一点,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到了较高年级,这方面就不是主要的问题了。
 
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在不同年龄阶段,其性质也不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兴趣,教学中适于应用富于情境性的外语对话活动,并且可适当结合一些游戏性的成分。随着年龄增长,可以更多依靠引导  
他们认识学习外语的社会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学习外语的信心和勇气。对年龄较大才开始学外语的学生尤其应该如此,而且每节课均应有明确目标。
 
至于何时开始学习外语较好,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一般倾向于较早开始为好。根据有关言语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有人认为4~10岁是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科学上已经证实,在年龄幼小时,左脑损伤引起的失语症,可靠右脑机能来补偿;年龄大些后,左脑损伤引起的失语症就无法补救。这说明儿童时期大脑机能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最好在幼年早期开始学习外语。可是,至今也还有人不赞成过早学外语,认为这会增加学习负担,不如较晚开始,便于在将语法与本族语比较的基础上掌握外语;或者早期只应限于外语口语学习,书面外语学习应在初步具备阅读本族语技能之后。
 
应该指出,外语教学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学过外语的人语音听觉较发达,较能分辨新语音的一些细微的音色差别。对形成新概念体系和表达方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促进作用。教材内容选择得当,外语学习还可以扩大学生眼界,培养国际主义精神。
 
2.外语教学与个别差异
 
有的人主要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掌握外语,有的人则主要通过理性——逻辑的方式掌握外语,更多的人是两者并用。这些不同的方式可能与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有关。直接的模仿与实际练习对偏于直接认知的学生帮助较大;对倾向于间接认知的学生,往往语法和对比更重要。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以外语的实际操练为主,辅以语法知识讲解为宜。
 
记忆类型在学习外语中也有一定影响。视觉型的人较易掌握书面知识,听觉——动觉型的人易于掌握口语外语,而多数学生是属于混合型的,对他们来说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时记忆最好。
 
附带提一下,内、外倾的学生,在作外语对话练习时,表现不同。内倾的学生往往回答问题较慢,而外倾学生则易于不多加思考轻率回答,对前者必须多耐心鼓励增强其勇气,对后者则要求慎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