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碍

2024-01-26

    二、情感性精神障碍 : 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疾病、情感性精神病,又称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一般是指情感的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认知和行为改变,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往往有复发倾向,预后一般较好的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双相情感性障碍)和抑郁症(单相情感性障碍)。
(一)病因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生化、心理和社会多种因素有关。这些情况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因人而异。
1. 社会心理因素
一般认为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即不愉快、有“丧失感”,令人失望的生活事件,如意外灾害、亲友亡故、经济损失、人际冲突在心因性/神经症性抑郁中起致病作用,内源性/精神病性抑郁似不受影响。但调查表明,不论内源性、心因性病前生活事件发生率都远高于一般人群。
据调查,此病发作也与抑郁发生有关。长期不良处境,如家庭关系破裂、失业、贫困,以及慢性躯体疾病等,和急性生活事件一样,如果同时存在其他严重不良生活事件,若持续时间长(2年以上),这些不良因素可以引起叠加致病作用。在症状持续、久治不愈的慢性抑郁中,慢性不良因素的作用尤为明显。
2. 遗传因素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揭示情感障碍先证者亲属患本病的几率远高于一般人群的10~ 30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几率愈高。一级亲属患病的几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一般规律相符。虽然至今未能确定此病是怎样遗传的,但根据家谱调查,此病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可以认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遗产性疾病。
3. 体质因素
有人认为矮胖型伴有循环型人格者患病率较高。循环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好交际、开朗、兴趣广泛、好动、易兴奋,也较易变得忧虑多愁。
4. 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障碍及代谢异常
如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异常、中枢5-羟色胺能系统功能异常、内分泌代谢紊乱、电解质代谢障碍、生物节律变化等都可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其密切程度及致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临床表现
1. 抑郁状态
(1)抑郁心境。是抑郁障碍特征症状(约90%多),情感基调是低沉、灰暗的,可从轻度心情不佳、心烦意乱、苦恼、忧伤到悲观、绝望。少数病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谈论自己压抑的心情,或极力否认、掩饰,甚至强装笑容。在抑郁心境的背景下可出现焦虑、激越症状(约60%)。
(2)丧失兴趣,不能体验乐趣。常见并有特征性,病人丧失既往生活的热忱和乐趣,兴趣索然,越来越不愿意参加正常活动。
(3)精力丧失。开始可能轻,主观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日常活动虽然继续进行,但机械、被动。以后越来越无精打采、精疲力竭,连着衣等小事都感到费劲,比平时要付出更大精力。
(4)自我评价低。是抑郁心境的一种加工症状,对过去和未来歪曲的认知,过分贬低自己,约3/4有之,并具有特征性,可与一般悲痛反应相区别。
(5)精神运动迟滞。约半数病人有精神运动迟滞,是抑郁典型症状之一。病人整个精神活动呈显著、持久、普遍的抑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联想困难。表现为言语少、声低简单、走路行动缓慢。
(6)自杀观念和行为。抑郁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约高20倍,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
(7)昼夜节律。指病人心境有昼重夜轻的变化,是抑郁症特别是内源性抑郁的典型症状,如出现则有助于内源性抑郁诊断。发生率约50%,双相抑郁发生较多。
(8)躯体或生物学症状。如口干、便秘、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等。睡眠障碍也很常见,约80%。
2. 躁狂状态
(1)心境高涨。表现为轻松、愉快、热情、乐观、兴高采烈、洋洋自得。心境高涨往往生动鲜明,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情绪反应可能不稳定,具有显著易激怒性,可因事故或意见遭驳斥、要求未给予满足而大发雷霆,愤怒、敌意、辱骂,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
(2)思维奔逸。联想过程明显加速,概念接踵而至,说话声大、量多,经常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话题常随意转移,可出现观念飘忽、音联意等症状。
在心境高涨背景上,自我感觉良好,感到体力强壮,非常健康。过高评价自己,吹嘘自己才华出众、是权威显贵,或腰缠万贯、神通广大。可在夸大观念基础上,派生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但一般历时短暂。
(3)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病人兴趣范围广泛,喜欢热闹场面,交际多,主动与人打招呼,与素不相识的人一见如故,好与人逗乐、开玩笑、管闲事,整天忙忙碌碌,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办事缺乏深思熟虑,兴之所至狂购乱买。病人虽终日多说,却毫无倦意,精力显得异常旺盛。
躁狂病人因自我感觉良好,很少有躯体症状和主诉。食欲、性欲一般是增强的,睡眠的需求减少。
(三)诊断
1. 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症状学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怒为主要特征,且症状持续至少一周,在心境高扬时,至少有下述三项:
(1)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2)联想加快或观念飘忽,或自觉说话的速度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不持久,或有随意转移;
(4)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
(5)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到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
(6)睡眠的需要减少,且无疲乏感;
(7)活动增多(包括工作、学习、日常活动和社交等)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8)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且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9)性欲明显亢进。
严重程度标准:
(1)工作、学习或家务能力受损;
(2)社交能力受损;
(3)给别人造成困难和麻烦;
(4)给本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2. 抑郁症发作的诊断标准
症状学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两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的四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活动明显减少;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严重程度标准:
(1)社会功能受损;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四)治疗
1. 药物治疗
(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适用于躁狂型病人,常用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一般可用口服给药,有明显兴奋症状者可用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
(2)锂盐治疗。目前认为锂盐是治疗躁狂症的特效药。常用的锂盐制剂是碳酸锂。
(3)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临床上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有丙咪嗪、阿密替林及多虑平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对双相或单相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都有明显疗效。
(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有抗抑郁作用,由于其疗效低于三环类抗抑郁剂,且对肝脏毒性较大,现在临床已不常用。
2. 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对躁狂及抑郁都有效。电休克治疗可以控制躁狂症的兴奋症状;对严重的抑郁症状疗效也好,收效较快,能很好地控制自杀念头。
3. 心理治疗
对抑郁症病人及躁狂症恢复期,均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鼓励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及与疾病作斗争。
4. 其他治疗
对于更年期症状的病人,应给予对症治疗,必要时给予内分泌治疗。更年期忧郁症可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或抗焦虑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心理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