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老人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2024-01-15

    435.老人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 在我国一般把55—65岁称为老年前期,65至75岁称为老人期,75岁以后称为衰老期。一个人进入55岁以后,随着身体机能和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心理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老年期是产生孤独寂寞感和排斥新事物的时期。
由于老年期大脑功能的衰退,记忆力即保持新事物的能力开始下降,这样旧有的经验与回忆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占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老人依赖旧经验而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有时表现出保守、固执,总是习惯于坚持自己年青时的老办法来处理事情。
由于看到自己已日落西山,回首往事,虽有不少高兴之事,但展望未来,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再有配偶亡故,子女离异,身患疾病,老人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 对于退休的老人来讲,由于突然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几十年的工作岗位,离开自己熟悉的人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
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老人心理变化的主要特点。更有甚者,有不少老人会出现各种老年精神病,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期抑郁症等,这些疾病的产生也与身体机能的衰老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有关。同时,社会上存在的某些偏见也会加重老年期的各种心理疾病,如老人能力的被否定,老人需要别人认为他们还能起作用的愿望被弃置,老人情感要求和性要求被忽视或成为毁坏声誉的笑柄,都可以成为引起老人心理异常的原因。
老年期由于生理机能上的变化,因此某些心理变化可能是难以避免的,但老人生理机能的衰老并不全部象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厉害,只要社会对这种衰老有一个正确的、恰如其分的看法,人类完全有可能使心理上的变化减少到最低限度。一般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来防止老人的心理异常。
(1)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锻炼身体,以保证老年期有健康的身体。不少老人在古稀之年仍精神饱满,情感正常,身体健康,这与他们从小良好的身体锻炼有关。
(2)在家庭中后代对老人过去所作的功绩不能抹杀,要承认长辈在抚养、教育后代中所作的辛勤劳动;对长辈要尊重,特别是对老人的各种要求,要能理解,不能粗暴地干涉,更不能用长辈对小辈的态度来处理与老人的关系,对待老人的个人生活。要认识到老人也是一个有各种需要,活生生的人。
(3)社会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团体,使老人在这些团体中感到自己是有用的,自己在社会中仍能发挥作用,社会并没有抛弃自己。如开办老人大学,让老人在这类大学中学习,这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使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 他们对社会是有用的,社会不会抛弃他们。
和个人发展的其他时期一样,老年期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展必不可少的时期,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对于处在这一时期的老人,我们要象对待处于其他时期的人一样,承认他们的各种需要,承认他们的存在和能力,给他们以爱和关心,使老人安然地度过这一心理突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