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良品德的心理依据:学生的优良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人们相互间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关系中,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等方面的因素,其中有校内的和校外的,有自身的和外界的。各种因素又是互相交叉,互相制约,共同作用的。但是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关系。它是作为积极的、能动的主体,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即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在影响、
改变外界事物的实践中,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从而形成新的思想品德。青少年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在他们所接受的各种影响中,有的可能产生与现行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思想品德;有的则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方向性和可控制性。学校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对各种客观影响做出选择和调节,力求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期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下面就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提供心理依据。
(一)充分利用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兴趣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班)集体活动中度过的。一个优秀集体可以促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革命理想,提高道德行动的自觉性;形成集体的义务感、责任心、荣誉感、友谊感以及主动精神和服从集体要求等良好品质;形成纪律性与自我牺牲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先公后私及公而忘私的优良品德。
青少年具有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好奇心胜、积极好学等心理特点。集体活动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适合学生的需要、兴趣,能满足学生的愿望。由于集体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上的新颖、生动和多样性,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一旦失去了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常常会产生孤独感,渴望参加集体活动。
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科学家的报告会,参观革命圣地、博物馆、展览会,校庆活动等等,对形成学生的优良品德都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树典型、立榜样、创三好的活动,以及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校队活动和团队活动,既符合了青少年的特点,又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
集体活动,可以使学生亲眼看到集体力量比个人力量大,亲身体验到参加集体活动对每个人的德、智、体的发展都有好处。这就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建立良好集体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在集体活动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十分明显,使学生容易体验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集体的成败,集体的成败又影响到每个成员所受教育的效果,这就使学生产生尊重集体、服从集体的要求,逐步形成集体主义思想。
(二)充分利用学生好模仿的特点
模仿是对榜样的一种效法,是对别人行动的反映。学生在集体中,由于老师、同学共同活动、直接交往,别人的言行常常会引起自己的思索、对照,产生模仿的心理。少年儿童模仿别人有它的发展规律,他们开始只是模仿邻近的人,随后模仿较远的人。例如,儿童先是模仿家人,进而模仿老师、朋友和班级里的同学,而后模仿广大社会范围中的榜样;先是模仿现实社会存在的人,而后模仿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英雄;先是模仿现代人,而后模仿历史人物。模仿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无意的模仿到有意的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从把模仿当作目的到把模仿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从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产生类似的举动,到模仿榜样的内心特征而产生独创性的道德行动。
要充分利用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引导学生向先进榜样学习,激起学生丰富的感情与想象,引起模仿榜样的意向。革命前辈、英雄和模范人物是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先进思想,因而常常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政治道德标准的化身,人类的楷模
和学习的方向。比如,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张志新,有共产主义道德行动的雷锋,以及英勇对敌的小英雄何运刚 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很高威望。通过先进榜样人物的言行、思想活动,把高深的政治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可以使学生获得难忘的印象和受到深刻的教育。先进榜样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陶冶革命情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行动习惯都能起积极的作用。
学习英雄榜样,实质上就是使榜样的优良情操和思想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这就必须激发学生有学习和寻求榜样的需要,寻找的榜样要符合学生的标准,而且必须是认真地虚心地学习。对教师来说,选择榜样必须是:榜样的人格和品质是高尚的,但又是可以学习到的,不是高不可攀的;榜样应是公认的、具有权威的,能引起敬仰的心情;榜样是典型的、特点是突出的,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在进行先进榜样教育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学习榜样的本质特点,把认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绝不停留在口头上。指导学生学榜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学榜样自觉做好事的行动,使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习惯、道德品质。
为了使先进榜样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注意:第一,实事求是地宣扬、表彰先进榜样的事迹,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班集体;引导学生模仿先进,以正确的方向,激发学生模仿先进榜样的动机。第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榜样,一分为二地看待先进榜样,学其所长,防止仿效榜样的缺点。第三,分析先进榜样形成的条件,指明要赶上先进的途径,增强学生模仿先进榜样的信心。第四,表扬、介绍先进事迹的会议,形式上要隆重、热烈,激发学生敬慕先进的心情。第五,及时表扬学习先进榜样的积极分子,扩大先进榜样的队伍和影响,提高学生模仿先进榜样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舆论和荣誉感
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步会意识到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产生荣誉感、自豪感,或者是自疚情绪、羞愧体验等。集体舆论,即在集体中占优势的正确言论与意见,常常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直接表现。它以议论、褒贬、奖惩等形式肯定或否定这些关系,引起集体成员思想上的考虑、情绪上的体验,促使集体成员调整自己的行动。它是个人与集体关系正常化的“晴雨表”。它表示集体的意志,是集体成员根据集体利益调节个人行动,改变关系的信号;是学生产生荣誉感的一种重要源泉。
一般说来,受到集体舆论支持并引起自豪感与荣誉感的行动可以使学生坚持和发扬;而受到集体舆论指责并引起羞愧与自疚感的行动学生会回避和克服的。因此,健康的舆论便成为学生产生良好行动和消除不良行动的一种巨大力量。为了培养健康的舆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舆论的倾向与性质,以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给集体舆论树立正确的方向。通过谈话和讨论肯定正确的舆论和否定不正确的舆论。培养积极分子分析和评论各种舆论的能力,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来议论各种事情,并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力量。此外,还可以利用刊物、漫画、墙报等来表扬或评论各种言行,表达集体的愿望和要求,使其成为舆论中心。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可以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第一,向学生展示整个学校的成就、先进事迹以及发展远景,使学生产生爱校感情。第二,利用各种形式表扬班内先进事迹,指出先进事迹与整个集体的关系。第三,组织
学生参加爱校爱班的活动,增强学生搞好集体的意志。此外,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不仅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而且也是利用荣誉感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
对集体和个人同时施以教育影响的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当教师的要求、指责或批评并不直接指向个别学生,而是指向班集体或小组时,集体会运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个别学生。
(四)充分利用学生对集体前途向往的心情
青少年学生是富有幻想的。幻想是创造性活动的前奏,是意志行动的一种动力。当幻想集体发展的远景时,不仅可以使整个集体生气勃勃、奋发有为,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奔向集体共同目标的活动中更加关心与热爱集体,更加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教育家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前景教育。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根据集体的远大前景的愿望来行动,他不仅有强有力的意志,而且也有高尚的人格。他认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育机关,如果不能建立前途观念,就不能获得良好的工作和纪律”。树立前途观念,在开始时,为了使学生热爱生活、产生明日快乐,仿佛是一种简单而原始的满足,但是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前途(包括共产主义远景),就会出现最深刻的责任感。
培养集体成员的前途观念,应根据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在进行前景教育时,要随着年龄的增长由近景扩展为远景。第一,为了使儿童热爱生活,在建立近景时先从满足个人需要的活动着手,而逐步引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在实现前景教育的具体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观念,逐渐使学生把个人前途与集体前途协调起来。第二,学生年龄越大,越要注意把近景的境界往后推得越远,应该向他们提出需要克服的某些困难,和在相当时期以后要实现的前景。第三,对于接近成年的学生,政治上比较成熟,远景的作用愈加显著。要使学生知道,现在的学习与劳动就是为祖国建设作准备,使他们在未来美好远景的鼓舞下艰苦奋斗。不断给集体提出前景与要求,不仅以明天的欢乐鼓舞学生前进,而且也在为实现集体前途的忘我劳动中使人格美化和高尚化。
(五)通过学生自己的道德努力形成优良品德
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形成优良品德,首先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是在教育和其他外界影响下,通过他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而发展的。因此,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是指一个人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下成长的。每当一种思想影响一旦被青少年接受后,就会在他们的身上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反应出来。随着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必然在他们身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例如青少年从有意识地模仿成人的道德行动,努力完成教师与集体提出的任务与要求,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举止,立志为崇高的理想进行道德的自我修养,这都是自我教育的表现。自我教育体现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在知的方面,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在情的方面,有自我体验、自我反悔;在意的方面,有自我鼓舞、自我命令、自我誓言、自我禁约和自我检查;在行的方面,有自我检点、自我训练和自我监督。如果一个青少年能逐步形成这些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能大大推动他们
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
自我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觉地参与他们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当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后,他们就能自觉地提出道德修养的自我奋斗的目标,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将主动地对自己的思想行动,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自觉地抗拒不良思想的影响,自觉地塑造自己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品德教育,一方面,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也应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由教育的客体变成教育的主体。任何一种教育,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配合,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学生如果只是在教师、家长的劝告和阻止下,才有好的道德行动,那末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道德的行动,这就是教育上的失败。因此,优良品德要通过学生自己的道德努力才能牢固地形成。学生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我意识到具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和排除诱因干扰的毅力,是优良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优良品德形成是这样,不良品德的转变也是这样。比如,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在改正过程中,必须付出自己道德意志的努力。当教师把班级收钱订报的工作委托给他时,他小心、谨慎地把钱保管好。到订报的那一天,当他把钱如数地交给了邮局时,他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又让他保管班费时,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他做到了分文不差。以后用自己假期劳动所得的报酬,为同学购买学习用品。从偷别人的东西,到送别人东西,这是思想上的一个飞跃。他不仅拒绝了罪恶行动的引诱,而且在他身上逐步焕发出崇高思想品质的光辉。这些都是在他与错误行动的斗争中取得的,没有他自身的道德努力是不行的。
在任何一个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斗争。积极因素是正确教育影响的结果,是新的道德品质扎根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是克服消极因素和不良影响的力量。学生在发扬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时,也必须通过自身的道德努力。只有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向往和充满着信心,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克服消极因素,并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优良品德。
(六)优良品德的培养要因人而异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虽然有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彼此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他们不仅在智力上、生理上有差异,在性格上和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上也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优良品德的培养中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对骄傲自大的人,就要培养他谦虚谨慎的品德,对胆怯的人,就要培养他勇敢的精神;对马虎、敷衍了事的人,就要培养他认真、细心的品德;经常说谎的学生就要对他进行诚实和实事求是的教育;只能听表扬经不起批评的学生,就要对他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对办事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学生,就要培养他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此外,还要注意男女性别的差异。一般地说,女生比较细心、安静,但比较胆怯;男生比较胆大、勇敢,但不够细心、谨慎等等 。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七)真诚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对品德优良的学生是会很快就爱上的,它比爱那些心灵受到创伤的
后进生是容易得多的。这种爱并不是教师单方面起作用的,而是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任课教师首先从学习成绩中获得了对某个优秀生的印象,产生了积极的定势心理。然后通过观察考查,对政治上力求上进、组织纪律性强、学习努力成绩优良的学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这种希望往往会通过教师的语气、面部表情、手势、眼色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些反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表现为更加努力学习、更加进步,和老师更加亲近。当学生的这些反应又为教师所觉察时,教师又增加了对这些学生的爱护和关心,并在教育和教学中表现出来。这样反复几次,就会产生偏爱和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了。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教师看到某个学生长得乖逗人喜爱;或会亲近老师,帮助老师做事;甚至学生家长职务的高低和经济条件的好坏,都会使教师对某个学生产生偏爱的情感,放弃严格的要求,也会助长好学生不良品质的发展。好学生的变坏,也是长时期内对他的缺点、错误袒护、纵容的结果。如果教师对学生只有爱之心,而无严要求,学生还会把这样的教师当作软弱可欺。“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对学生爱的同时,必须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只有辅之于严格要求的爱,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当然严格的要求必须是积极的。那些只会当“干部”的好学生,惯于发号施令、指挥和领导别人,而不会当“战士”,不会服从别人的领导,教师要从爱护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细致的工作,讲清道理,让他不当干部,学会当战士和做服从别人领导的表率,对他是有好处的。教师只有把爱溶化和贯穿在严格要求之中,才能防止教育的片面性,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八)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育工作中的一种辅助方法。表扬能起到发扬学生优点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用得不恰当也会产生弊端。对品德优良学生来说,表扬太多,奖励太频繁,夸奖太过分,就会忽视自己的缺点产生骄傲自满的思想。品德优良学生变坏是长期对他的缺点、错误缺乏应有的教育的结果。对品德优良学生适当运用批评倒比表扬有效果。批评是否定学生思想行为的错误部分,使学生克服或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批评能起到抑制的作用。批评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实际,使学生心服口服。品德优良学生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奖励,而公正合理的批评对他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般地说,后进生对表扬的反应比对批评的反应更强烈些,而品德优良学生却往往相反。运用批评时,要使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诚意地在帮助他,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与学生关系好的教师,威信高的教师以及不轻易夸奖人或批评人的教师,一旦对他们运用批评,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时,不要说得一无是处;有时也要与肯定他们的优点相结合。与此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羞耻心的教育。当他们偶然做了不应该的、愚蠢的事时就会感到痛恨,感到这种卑鄙的事对自己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也是绝不允许的。有了羞耻心,就有了对可耻的、卑鄙行为的强有力的抗毒剂;这也是义务感和责任心的道德情绪的支柱。
(九)进行一分为
培养优良品德的心理依据
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