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概念的更新

2023-06-20
健康概念的更新: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是理解什么是健康。提起健康的概念,很多人会说健康就是没病。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在日益深入。首先,由于能较好地控制大多数急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社会和个人对健康的要求以及对病痛的看法有了转变,即要求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持长生不老。其次,过去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生存而斗争,饥饿、灾荒和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而现在人类死亡和疾病的危害则主要来源于他们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再次,那种既没有生理病变又不健康的、在健康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也上升为都市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开始被人们密切关注。
 
对健康的理解的核心在于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认识和对心理因素的致病、治疗和防病作用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着生理与心理的关系问题。从常识即可知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联系紧密,是相互制约的。长期生病,会使人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如焦虑、忧愁、疑心、烦恼,因而会表现出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同样,心理的不适也会引来多种躯体疾病。然而,专家们系统地探讨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开始于20世纪初。阿德勒(A.Adler,1917)提出并研究了某些人格特征对于身体障碍和疾患进行补偿的特殊意义。贾农(W.B.Cannon,1929)提出身体机能和疾病可以从心理和躯体活动的因果关系中得到解释。1943年,登巴(H.F.Dunbar)强调人格特征在诊断和治疗身体疾病中的重要性。1947年,伍芙(H.Wolf)则具体地提出身体疾病,包括头疼、变态反应、肠胃疾病等,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产生、加重和得到治疗。科学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心身关系的观点。
 
心理和生理固然不可分割,心理和社会适应也同样是分不开的。人的心理一旦失常,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幸,而且会给社会带来破坏。
 
因此,正如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所定义的那样,健康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躯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现在已普遍被学者和大众所接受。但这个定义仍旧是比较概括的。要想进一步搞清什么是心理健康,还必须制定一些具体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