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际交往的新模式

2023-07-20
现代人际交往的新模式: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彭泗清曾在报刊发表文章,谈人际交往的新模式。他认为:
 
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正常的人际交往必须有一定的规则来制约。这种规则可能因社会文化的差异而有中西方的区别,也可能因时代的变迁而有古今的不同。
 
西方的人际交往重视功利,讲究法理,大都遵循公平交换的原则,金钱、物质、服务、情感等都可作为交换的资源。在交往之初,双方都不回避自己的利益需求,往往正式或非正式地订立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平等契约,以使交往有规可循。
 
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注重道德,讲究人情,推崇一种“示范——回应”模式,认为人际交往的启动行为应是主动奉献,以身作则,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提供一种“示范”。在文化理想中,示范行为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应该真心诚意,持之以恒,不求回报,它是交往双方都应尽的义务,不以对方的回报为条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示范者应尽力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要求自己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施恩不图报”。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也非常强调“见贤思齐”,即对他人主动奉献的示范行为要认真学习,积极回报,这种回应也可保证交往双方权益的实现。
 
但是,实际生活中的示范行为难免被工具化(即示范不是目标,而是谋利的手段)、形式化(即并非诚心奉献,而是做样子)、物质化(即以钱物  
等形式来表现),从而畸变为工具性示范。因此,生活中的示范,可能是讲仁义的君子性示范,也可能是讲私德的常人性示范,还可能是讲功利的小人性示范。它们实质不同,但形式相似,都表现为在未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尤其是自己的权益未得到明确保障的前提下,主动做一些有利于双方的事情,这种貌合神离、形似质异也正是人际交往中“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原因。
 
示范行为的复杂性使得回应者首先要判断示范者的行为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有无诚意。而且,回应者还往往要审势衡利,考虑与示范者的利害关系。例如,新同事突然请你去吃一顿,你怎么办?你可能首先要猜测一下他主动示好的动机何在,还是想做人情、拉拉关系?或者是为了利用你而来套近乎?不同的动机判断会使你作出不同的回应。另外,你也许还会考虑与他的势利关系,他如果是你的上司,你可能受宠若惊,如果是你的下属,你说不定要摆摆架子。
 
由于示范与回应方式的选取都存在多种可能性,因此,良好的示范——回应过程必须有高度的人际信任作保证。如果信任感被利用或遭到破坏,就可能出现热情奉献与坐享其成并存或者“你不仁,我也不义”的互相内耗的局面,还可能出现争权益而不尽义务、重索取而不愿付出的极端不道德行为。
 
当前社会中部分人对厚黑学的推崇,对“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习气的追随便是一例。这些人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不仅背离了中国重奉献的传统美德,也违反了西方讲公平的交换准则,对人心和社会风气有极坏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人际交往的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各种观念在激烈冲撞、融合。有人怀念中国传统的示范——回应模式的道德精神与人情魅力,有人向往西方公平交换模式的理性力量与平等感受;也有人欣赏厚黑模式与痞子模式的唯利是图与随心所欲。这种多样化也许会使一些人产生人心难测、无所适从之感。但是,它也更加突出了人际交往中启动行为的重要性。因为人际交往大都讲究互报性,如果你以诚待人,人家多半也以心换心,如果你想“黑”人家一把,人家可能比你还黑。
 
所以,如果能将乐于助人的诚意、主动奉献的热情、注重公平的理性、捍卫个人正当权益的勇气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可期待着一种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新模式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