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地理概念

2023-10-11
掌握地理概念:掌握地理概念,一般都以相应的表象作为基础。表象能否正确地反映地理事物常决定着概念的掌握,但仅仅有了正确的表象还不一定能够保证形成正确的概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种对象或它们的正确表象加以比较,判明它们之间的异同,抽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并以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达概念。例如为了形成关于盆地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几幅图片,上面画着不同的盆地,有的是苔原,有的是森林,有的是沙漠,草原。教师告诉学生所有这些地方都有平坦的特性,然后让他们在地图上找到这些具体的盆地,并让他们结合画片比较它们的地  
形特征,判明其间的异同,抽出它们的本质属性,作出结论。最后还让学生把盆地和高地、山脉等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以明确盆地的本质属性。
 
然而,有一些地理概念比较抽象、复杂,难于直接从表象中概括出来,这就需要先掌握其他有关的中介概念,然后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才能达到理解。例如“气候”一类的概念就是如此。它必须在“气温”、“雨量”、“温度、“风力”、“日照”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才能掌握。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掌握概念过程中常常不免发生一些错误。首先,在某些学生的头脑中有时出现表象与概念不相符合的现象。例如研究表明:不少的学生关于盆地的地图表象就与盆地的概念不相符合。他们认为盆地上不可能有沙漠,理由是:“盆地是绿色的,而沙漠则是黄色的”。这是因为地形地图上有很多盆地的颜色都是印成绿色的(例如有的地形图把海拔400米以下的地方印成绿色,400米以上印成褐色),于是学生关于盆地的地图表象就常常是绿色的;也由于学生不自觉地把“绿色是和青草相联系的”这一日常经验不恰当地迁移到地图上,就错误地认为盆地上都是长满了青草的,而沙漠上不长青草,所以最终就错误地认为盆地上不可能有沙漠。显然这类错误中包含着非本质属性泛化的现象。这一现象突出的例子是有的学生在理解“分水岭”这一概念的含义时,不仅认识到它是两河流之间的界线(这是本质属性),还误认为它是不高的。
 
造成上述一些错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具体地理事物的变式不够。例如在第一种错误情况中,如果事先让学生看过关于盆地中沙漠的图片;在第二种错误情况中,事先让学生看过较高的分水岭的图片等等,则这些错误就可能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