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

2024-03-29

    镜像神经元 :

1992年,由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G.里佐拉蒂等人最早发现。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恒河猴观察到实验者将食物抓起时运动前区皮层(premotor cortex)F5区的放电活动,与它自身进行抓握食物时F5区的神经元放电活动十分相似,之后这一研究小组的进一步研究又验证了这一实验结果。除了恒河猴的F5区,在恒河猴的顶下小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的PF区也发现镜像神经元的存在。

镜像神经元的大多数研究成果是在猴身上使用单细胞记录技术获得的,这种方法因其具有伤害性,只在少数情况可用于脑部手术患者而不能应用于正常人类被试。但是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经颅磁刺激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技术手段,发现了人类的镜像神经系统,即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也具有镜像神经元的“映射”功能。这些区域包括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和相邻的腹侧运动前皮层(被假设为恒河猴F5区镜像神经元的同源区)、顶下小叶(被假设为恒河猴顶下小叶镜像神经元的同源区)、初级视觉区、小脑和边缘系统部分脑区。研究者认为:人类的镜像神经系统可能潜在参与和执行多种社会认知功能,比如理解他人的意图,自动模仿、语言理解、产生共情等。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应谨慎看待这些研究结果,现有的镜像神经元研究结果大多是从对猴类进行的单细胞记录中获得的,而猴类和人类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这些结果仍缺乏很好的对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