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失读症

2024-03-26

    深层失读症 :

深层失读症测试

由J.C.马歇尔和F.纽科姆于1973年提出这一概念。后来,P.M.本森提出,深层失读症仅发生于完全性失读的恢复过程中。中国的研究认为,近1/4失读者有深层失读症,汉语深层失读症患者可发生于中央部失读症及皮质下失语性失读症。深部失读症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失读类型,而只是语音性失读的一种极端状态。

阐释深层失读症的模型主要包括:连续模型、类神经网络模型(又称联结主义模型)、分布式吸引子网络、抑制失败假说、深层失读双流模型、左右半球假说等。

深层失读症患者容易出现的语义错误特征主要包括:①语义性错读。在阅读中出现的一种很特殊的错误,患者把目标词错读成其他语义相关词,如把“桌子”读成“椅子”,“猫”读成“狗”。②功能词替代。如把“was”读作“and”。③无法读出非词。④朗读成绩受词汇表象水平影响,高表象词比低表象词更易朗读。⑤朗读成绩与词类相关,名词比动词更易朗读。⑥易有视觉相似性错误。⑦形态错误。表现为词缀遗漏、赘加或替代,如“worker”读作“work”。⑧自发书写和听写受损。

既往许多研究治疗深层失读症的方法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最常使用的是让患者使用字素-音素对照原则读出词语。例如,英文中使用单字母字素如字母B联系更复杂的词语如“Baby”,同时考虑音位的联系。这类方法属于非词典通路阅读治疗。在其他试图纠正语义-词典通路的研究中,采用词典通路治疗。因关于深层失读症仍存在争议,且不同纠正通路、不同损伤程度的患者,其康复效果也不同,因此深层失读症的治疗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