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2024-03-19

    注意 :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可以指向外界事物,也可以指向自己的行动或思想。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
  概述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而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总处于意识的中心,而其余的对象则处于"注意的边缘",或处于注意的范围之外,以致不能被清楚地意识到或不被意识到。所以人在注意时心理活动的范围便缩小了。认知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把注意看作是一种内部机制,通过注意,有机体能够对影响其行为的刺激物加以选择。
  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并不是说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而已。
  注意表现为心理活动的一积极状态,它具有选择的功能,这就是使心理活动指向于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刺激,而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也就是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注意还具有保持的功能。即当外界大量信息进入感觉记忆以后,每个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转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而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是注意的又一重要功能。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能集中注意和是否能根据需要转移注意,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
  人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并对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注意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觉清晰,思维敏锐,从而使行动及时、准确,所以它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注意的方向和强度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也受个人知识经验以及个性特征的制约。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有选择地集中于对他最有意义的事物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气质、性格、信念和世界观等,因而他们注意的方向和紧张度不同,认识事物的范围和深刻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研究概况  19世纪末期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促进了人们对注意现象的重视。很多心理学家把注意当作知觉的一个基本方面加以研究。W.詹姆斯、W.B.皮尔斯伯里和E.B.铁钦纳等人都有大量关于注意的著述。20世纪初,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兴起,从理论上排斥了注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只应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注意作为一个表明内部心理活动的概念,在科学心理学中不应占有地位。格式塔心理学虽然不否认内部心理活动,但却用神经系统内部固有的"场"的作用,取代了对注意的研究。
  近年来,人的注意现象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知觉心理学中,对注意的研究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重新肯定了意识活动,并强调认知过程的主动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践中提出了很多与注意有关的问题,如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不仅面临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息的变动也是高速度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因很小的观察错误而造成严重的损失。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就需要研究人能够把握同时呈现的刺激的数量有多少;人的注意能够从一件工作转向另一件工作的最高速度有多快;以及人对同一事物的注意能够保持的时间有多长等。这些方面也构成了当前对注意研究的主要内容。
  注意理论  有关注意的理论主要有过滤说和过滤衰减说。
  过滤说  1958年由D.E.布罗德本特提出的描述选择性注意的最著名的理论模型。根据过滤器模型,注意的选择性是由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有限容量造成的。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而过滤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外界各种不同的刺激是由彼此分离的神经通道加以处理的,这就为区分外界各种不同的刺激提供了条件。过滤器的作用在于避免大脑这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的负担过重。布罗德本特认为,过滤器对信息的通过或拒绝是由刺激的简单物理特性决定的,并不需要高级的分析活动。N.莫里1969年指出,过滤器实质上是通过改变获取信息的策略,即对平行输入的信息进行系列加工,而对大脑信息加工进行控制的。
  过滤衰减说  1960年A.M.特瑞斯曼在一些研究的基础上否定了注意的过滤器作用是以刺激的物理特性为转移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知觉分析器的过滤活动并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的。所谓过滤器,并不完全割断那些被大脑所拒绝的信息,只是衰减了他们的强度。通过知觉分析以后,被衰减和未被衰减的信息全都进入大脑,意识选择将在这个高级水平上最终完成。由于被衰减了的信息在强度上不足以激活相应的高级中枢的知觉部位,一般就不能引起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然而由于过去知识经验的作用,那些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被激活的阈限较低,因此,即使在有关的输入信息被衰减时,也能引起知觉。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听到叫自己的名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1971年布罗德本特接受了特瑞斯曼对过滤说的这种修正。因此,现在一般都把这种理论称作布罗德本特-特瑞斯曼过滤衰减模型。
  注意的生理机制  И.Π.巴甫洛夫认为,注意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便以自己的感受器官朝向它,探究其来源,并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这个新异刺激。在定向反射发生之后,随即发生适应性反射,即只有与刺激有关的感受器官对适应刺激物发生反应,并随刺激物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刺激物持续作用或多次重复出现时,定向反射便逐渐消退。注意的集中和转移,更主要的是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和优势兴奋中心的存在及其转移有关。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别人的提醒,根据一定的活动任务,有意识地坚持或转移注意。
  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不仅与大脑皮层有关,而且与脑干的网状结构,包括丘脑的某些部分及与大脑皮层相联系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有关。刺激脑的网状结构,可使机体由睡眠状态转入觉醒状态,从而提高有机体对输入信息的接受能力,使注意成为可能。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只能保证最一般的觉醒状态和注意,而要分出某种信号并抑制对附加刺激物的反应,还必须有大脑皮层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的参与。边缘叶中多数神经元,特别是其中的海马,像"过滤器"那样,能对旧的习惯化的刺激加以抑制,而保持对新信号的反应。临床研究表明,上述组织损伤的患者,其选择性注意遭到破坏,很容易分心,并迅速中断有目的的主动性行动。此外,前额叶损伤的患者往往对任何附加刺激都产生定向反应,却不能按照言语指导集中注意,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预测未来和计划活动,他的有目的的行为发生了严重的障碍。
  脑电图研究表明,当人在清醒时,特别当视觉参与的注意状态出现时,大脑皮层占优势的α节律(α波)被一种振幅小的快节律所取代。这种现象称为"α 阻断"或"去同步化"。而当刺激不再引起注意,特别是当眼睛不再看时,慢节律便重新出现。因此有人认为,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与注意的生理机制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内多种神经介质与觉醒状态的维持有着密切的联系。脑内的儿茶酚胺(C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是维持觉醒的重要因素。因此,脑内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可能对维持注意是必要的。
  注意常常伴有一些特有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适应性的运动是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例如,侧耳倾听、注目凝视等。当人沉浸于思考或想象的时候,眼睛好像看着远方一样地"呆视",也是注意的表现。无关运动的停止,是紧张注意的一种特征。当人在紧张注意的时候,除了感受器官朝向刺激物外,身体肌肉也处于紧张状态。这时多数无关的运动停滞下来,外部动作经常表现为静止状态。人在集中注意的时候,呼吸也会变得轻微而缓慢,并且吸得更加短促而呼得更加延长。在非常紧张的注意状态下,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屏息"现象。但是,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也可能出现与内部状态不相符合的情况。例如,貌似注意一件事物,而实际的心理活动却集中在另一件事物上。视线的方向与注意的指向可能是不一致的,所谓"心不在焉"就是这种现象。
  参考书目
 W.N.Dember and J.S.Warm,Psychology of Percep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79.
 D.H. Dodd and R. M. White, Cognition-Ment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Allyn and Bacon,Bosto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