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跨理论模型 :
该模型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普洛查斯卡在研究成瘾行为时提出,现已应用于任何特定的心理问题或治疗改变过程。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外显行为,也适用于认知改变。在健康行为领域中,该模型可用于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养成健康习惯。
该模型包含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和变化水平3个维度。变化阶段是模型的核心内容。在该模型中,改变包括6个阶段。①前意向阶段。这一阶段中,个体并无意愿进行改变。②意向阶段。个体有意在未来一段时间(一般为6个月内)进行改变,并开始权衡维持旧习惯的代价和获益。③准备阶段。个体有意在近期(一般为30天内)有所改变,可能开始尝试微小改变,但并未做好进行重大改变的准备。④行动阶段。个体开始采取确切的行动进行改变。⑤维持阶段。个体会持续努力地进行改变。⑥结束阶段。个体已形成新的思维或行为模式,确定不会再回到旧有模式当中,此阶段改变完成。变化过程概括了哪些经验过程和行为过程有利于行为改变。影响个体行为变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环境诱因、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环境诱因是中等困难情形下实施某一行为的欲望强度。自我效能则是在特定情景下不退回到旧有习惯的信心指数。决策平衡包括知觉利益(又称正面因素)和知觉障碍(又称负面因素),它们分别指行为改变的益处和行为改变的障碍。随着改变阶段的不断推进,知觉利益不断增长,知觉障碍不断减弱。
行为转变跨理论模型使得有效测量行为改变的进展程度成为可能,这也使得行为改变者和他们的指导者能够清楚当前改变所处的阶段。对于研究者而言,运用这一模型不仅可以帮助已做好改变准备的个体进行行为改变,也可以对处于前意向阶段的行为改变者施加影响。但是,该理论存在变化阶段的划分不明确、变化过程和变化阶段二者间关系模糊、过度重视个体认知而忽视环境作用等不足,仍需进一步探讨如何完善模型的理论架构及该模型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