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 :
由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这种能力预期是个体认知和行为的中介,是其行为的决定因素。包含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类,其中效能预期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决策的决定因素,影响了个体的努力程度——个体效能预期越强,越倾向于付出更多努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及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两个概念。个体对自身组织和实施特定操作目的的行为过程的能力判断称为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其中被知觉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价值体系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自我效能信念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感觉,并激活行动,对个体的行为和成就始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者将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效能两个概念等同看待。
自我效能是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我生成的能力——人类最根本的能力,不是主体自我的一个稳定不变的属性,而是自我的一个现象学特征,是个体以自我为对象进行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核心动机之一,是通过许多中介过程(如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身-心反应过程等)实现其主体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