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心理 :
基本内容包括: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心理因素本身不直接引起损伤,而是制造不利条件,增加运动生理损伤风险。引发运动损伤的常见心理因素有刺激性的生活和赛场事件、不适宜的运动动机和唤醒水平、运动员的人格因素、伤病史、精神疲劳等。②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与疾病患者体验到的悲哀反应类似,分为否认、愤怒、许愿、抑郁和承认5个阶段。此外,受伤运动员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如烦恼痛苦、缺乏自信、态度消极、情绪低落,不愿与队友、教练员交往,拒绝、忽视治疗上的建议和帮助,不能对自己的伤情做出正确评价等。③运动损伤的身心康复。机体康复过程也是心理康复的过程,心理康复对机体康复起着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心理康复主要途径包括:建立正确的伤病认知,设立合理的康复目标,以积极的思维接受治疗,做好应对伤病复发的心理准备,学习应对运动损伤的心理技能,建立社会支持以及向成功克服伤病的运动员学习经验等。④运动损伤的心理预防策略。常见策略包括:加强训练中的心理监测,把心理训练纳入训练过程,加强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及时释放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训练和比赛动机等。
应激-损伤模型(见图)是研究运动损伤心理机制的重要理论模型之一。该模型认为,运动员对潜在运动环境的应激反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运动员的应激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一系列诸如人格、应激源史和应激调节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存在潜在应激的运动环境中,运动员对相关任务的需要、资源和结果进行认知评价,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不适宜的生理应激反应将增加运动损伤的可能性。通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改变应激反应,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应激-运动损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