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特征:对花园小径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对人类语言机制处理花园小径句时所采取的策略的研究上。早在1970年,Bever 便提出了一套非转换的句法分析策略,来解释花园小径句为什么比其他句子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以及人们在理解花园小径句时为什么会犯错误[3]。人类语言机制会将任何句子中第一个N V( N)结构分析作主句。正如桂诗春指出的那样,Bever的理论的缺陷在于其不完整性[4]。他没有能够提出完整的理论来说明各种策略是如何被优选出来处理不同的句子的,也没有说明在发生错误之后语言机制是如何纠正错误的。
Bever 之后,Kimball 提出了一个句法分析的两级模型:第一级处理表层结构的计算,而后将计算结果送入第二级进行深层结构关系的计算[5]。表层结构层次主要处理语法关系,而深层结构层次主要处理语义关系。花园小径句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心智处理的层次性和语法与语义对语句语义贡献的不同性质。当然,从两极模型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是语法和语义的处理是串行处理方式,语法处理在先,而语义处理在后;在语义处理出现困难时,需要回溯,这就是花园小径句产生的认知基础。Kimball认为,任何语言理解理论必须说明表层结构是如何计算的,从计算的角度可以洞察造成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困难的原因。
Kimball语言理解原则覆盖了人类认知语言加工处理必备的所有重要策略,表明人类语言理解遵循Wilson Sperber关联原则:“人们总是趋向于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或代价获取最大的表达效果”[6]。尽管日常生活中的语境启动效应大大减少了花园小径现象,但它们的存在也为我们洞察人类语言处理策略提供了重要视角。
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特征
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