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觉

2024-02-03

    警觉 :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工作岗位需要操作者保持相对较高的警觉水平,如军事侦察、空中交通管制、驾驶舱监控、机场行李检查、工业过程和质量监控,以及医学领域的细胞学检查和手术全程的主要生命体征监测等。这些操作者一旦在工作中出现警觉水平下降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2018年9月4日,陆军作战部队官兵在中越边境麻栗坡坝子雷场进行搜排作业,此项训练需时刻保持警觉

行为层面上,通过记录操作者长时间作业时对外界变化的反应时间和应对方式的准确性,来评估操作者的警觉水平。在信号检测论的应用中,警觉范式最为常见。在警觉范式中,操作者需要长时间对信号进行检测,信号间歇性出现,不可预期且非常少,通常还很不显著。警觉水平在最初的半个小时下降很快,这种因时间过长而导致警觉下降的现象称为警觉衰退现象。传统上认为,警觉下降是由唤醒度下降导致的,因为重复单调的警觉任务使得保持警觉所必须的神经元活动水平下降。也有理论认为警觉任务需要占用相当多的信息加工资源,导致唤醒和应激的增大,而不是唤醒降低,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要保持这种资源的供给很困难。

生理层面上,在警觉度研究的早期阶段,眨眼频率、皮肤阻抗、体温及血压等生理信号都曾被用来估计警觉水平。脑电图(EEG)是最常用且最客观的反映警觉水平的生理指标之一。当操作者的警觉水平发生变化时,记录到的脑电图模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通过记录和分析操作者在作业过程中的脑电图,可以发现其警觉水平的变化规律。

已有证据表明,尽管实验室环境很难得到与现实环境中类似的系统动力,但警觉效应在实验室之外的许多现实情境中都会发生,越是逼真的警觉情境越容易出现警觉效应。同时,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的影响警觉水平的变量也会影响现实世界中的警觉水平和检测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