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学派

2024-01-29

    社会文化学派 :

社会文化学派是西方社会文化和社会科学影响下的产物。20世纪30~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动荡不安。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们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心理疾病发病率大为上升。一些从西欧特别是德国移民到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发现,弗洛伊德的病理学和治疗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已经失去了解释力,在临床上也行不通。他们认识到性压抑已不是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可能是当前精神病的主要原因。社会科学的诞生为社会文化学派提供了新的科学范式。

与S.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重视生物因素尤其是性本能不同,社会文化学派主张社会文化因素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因。主要代表人物有K.霍妮、H.S.沙利文、A.卡丁纳和E.弗洛姆等。

1937年,霍妮出版《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神经症形成中的作用,并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基本观点进行修正。它的出版标志着社会文化学派开始形成。1938年,沙利文创办《精神医学》杂志,以传播他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认为心理疾病由人际关系的失调引起,而非性本能与社会的冲突所致。1939年,卡丁纳出版《个人及其社会》,将其通过人类学研究所得出的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结论公诸于世。弗洛姆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试图用马克思主义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于1941年出版《逃避自由》一书,进一步从社会学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取向上修改弗洛伊德的理论。到20世纪40年代初,社会文化学派完成了对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学的修正。1941年,霍妮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开除,旋即创建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自任所长,标志着社会文化学派的正式独立。

社会文化学派没有严密的组织,仅仅是一个具有共同研究取向的松散联盟。研究者在理论上各有侧重,在观点上时有分歧,但基本观点一致。其主要特点是:①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动机和人格的动力学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他们各自的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②继承了弗洛伊德重视童年经验或亲子关系的传统,但抛弃了本能决定论、婴儿性欲论和人格结构论。③接受过正统精神分析的训练,掌握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他们各自的人格理论和心理疾病理论。④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将微观的家庭环境与宏观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对个体进行研究,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化倾向。⑤抛弃了弗洛伊德关于人和社会的悲观主义态度,相信人的潜能的建设性,相信通过改变社会生活条件和不合理的人际关系可实现健康人的生活。

社会文化学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将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心理变量的学派。它修正和深化了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理论,丰富了人格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内涵,但也落入社会文化决定论的窠臼,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且未能提出有效的社会改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