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2023-12-24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认为个体从接触社会线索到做出反应,需要经历6个信息加工的步骤:①社会线索编码。②社会线索解释。③澄清目标。④反应提取或建构。⑤反应决策。⑥实施行为反应。个体的心理状态,包括过去的社会经验、社会期待、社会规则知识、情感或情绪调节技能等,会影响6个信息加工步骤中的每一个。正是由于信息加工步骤以及心理状态的差异,不同个体在面临相同或类似社会线索时,会做出有差异的反应。

具体来说,在社会线索编码阶段,儿童必须通过感知精确接受来自环境的社会线索,与此相连的是儿童搜索环境中的有关线索并把注意集中到适宜线索上的能力。在社会线索解释阶段,儿童必须要将感知到的环境线索与他对过去事件的记忆、目标任务相整合,然后为这些环境线索寻找可能的解释,并赋予其意义。在澄清目标阶段,儿童需要选择一个目标或想要达到的结果。儿童可能想要达到多个目标,从工具性目标(如得到一个玩具)到关系性的亲社会目标(如安慰别人、使其开心起来)。目标会引导随后的行为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在反应提取或建构阶段,儿童会产生或引发一种或更多的行为与情绪反应,这些反应的产生与儿童对规则的运用密切联系。例如,一个儿童可能会运用这样的规则:如果同伴有意伤害我,那么我就还击。按照规则搜寻得到的反应并不一定必然付诸行动,这些反应需要经过反应决策阶段的反应评价。当一个反应通过反应评价而被接受时,就会被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儿童对搜寻得到的反应不能做出充分的评估,则存在冲动控制和延迟满足缺陷,或者过于情绪化;如果儿童对反应的评价虽然完整但却偏离常规,则存在价值观、道德信念和行为决策等方面的缺陷。社会信息加工的最后一步是执行反应,即将所选择的反应转化为行为,包括付诸言语、动作肌肉活动、自主活动、神经激素分泌等外在与内部反应过程。

这一理论模型常用于解释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按照这一理论模型,攻击性儿童在上述信息加工的每一步骤上都表现出一些特点,从而导致其最终做出攻击行为。例如,在社会线索编码时,攻击性儿童倾向于注意敌意性线索;在社会线索的心理表征与解释环节,攻击性儿童倾向于对模糊信息做出敌意性解释与归因;在构建社会目标时,攻击性儿童存在较强的工具性目标,把攻击作为谋求同伴地位和利益以及实现对他人控制的手段;在提取与产生问题解决策略以及策略评估时,攻击性儿童容易产生出攻击性问题解决策略,并对之有效性产生积极评价,进而实施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