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考勒效应 :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C.麦考勒在图形知觉实验中发现了此效应。其实验程序是:麦考勒效应的演示图例先给被试呈现由黑白两色相间的栅条构成的视觉刺激图形,分别是垂直的(图a)和水平的(图b);然后,让被试分别通过红绿两种颜色的滤光片交替注视红色背景上的垂直栅条和绿色背景上的水平栅条。几分钟后,再给被试呈现一个一半是垂直另一半是水平的栅条(图c)。这时,被试会把白色垂直栅条看成是绿色的,而把白色水平栅条看成是红色的。这种效应不是由单纯的视觉后像或相继性对比造成的,因为背景在两种情况下是一致的。麦考勒效应中出现的色调明显是由测验图形上栅条的方向决定的,或者说这是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
为了解释这种效应,麦考勒提出了一个神经生理学假说:大脑内对红色反应的细胞群和对绿色反应的细胞群是一对拮抗性的细胞群。在观察图形后,对红色垂直栅条反应的细胞群由于适应处于抑制状态,而对绿色垂直栅条反应的细胞群则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垂直的白色栅条看起来就像是位于绿色背景上面了。
麦考勒这一发现扩大了视觉的研究领域。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N.赫普勒给被试呈现两种不同运动方向的水平栅条:一种是向上运动的绿色栅条,另一种是向下运动的红色栅条。结果发现,当让被试观察向上运动的黑白栅条时,白色栅条呈现出红色,而当同样的栅条向下运动时则呈现出绿色。这是一种随运动而产生的颜色视觉效应。另外,以扩张的和收缩的螺旋图形作为刺激,既可演示出随运动变化的彩色效应,也可演示出随颜色而变化的运动效应。
总之,麦考勒效应是发生在视觉刺激的不同特性之间的一种后效现象,如方向、颜色和运动等。它们的产生对证明各种视觉特性在视觉系统中存在不同通路有重要影响,是当前知觉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虽然这方面的实验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人们仍习惯称这类效应为麦考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