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压力 :
面对社会压力,个体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大致有3类:①转变。认同社会规范并改变观念或行为与其保持一致。②服从。虽不认同社会规范,但迫于压力而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③我行我素。不认同社会规范也不改变自己。
对社会压力的经典研究是美国心理学家S.E.阿希的从众实验。该实验表面是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实际上是考查人们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哪一条比较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任务情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试在6个同伴(实验助手)回答完毕后再回答,是实验组;另一类是被试单独作答,是控制组。研究发现,实验组中平均有32%的被试屈从于群体压力而作出与群体一致的错误判断,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而在单独作答的控制组中,回答错误的概率低于1%。从众行为具有个体差异性,约有5%的被试自始至终都与群体保持一致,25%的被试从不屈从于群体压力。后续研究发现群体规模及被试的性别、年龄、文化和自尊等因素均与从众行为有关。其中,群体规模越大,对个体施加的社会压力就越大,但两者的关系并非线性,当群体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压力的增加减弱。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从众,东亚集体文化下的个体比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易从众,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从众。
W.特雷诺提出可以用“身份转移效应”来解释社会压力对个体的影响。该理论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内部冲突)和社会比较理论(外部冲突)结合,认为社会压力对个体的影响通过以下过程进行:①当遭遇社会拒绝或者与群体规范不一致时,个体原有的和谐状态会被打破,外部冲突产生。②当个体选择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时,外部冲突消失,但由于个体违背了自己的标准,内部冲突随即产生。③为了摆脱自我拒绝的内部冲突感,个体会采用“身份转换”的方式来将群体的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规范来再次达到自我的和谐状态。如果不能完成上述过程,个体则会体验到与群体不一致的社会压力所带来的冲突感。美国神经学家G.S.伯恩斯从脑科学的角度证实了社会压力对个体的影响。他的研究发现,服从社会规范与大脑的枕叶-顶叶神经网络的功能性改变有关。个体通过改变自己对现实的认知而实现与社会规范的和谐一致;而拒绝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个体会引发杏仁核等脑区的激活,遭遇不良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