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应激 :
应激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H.塞里于1936年提出。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他将这些与刺激原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后来改称应激。心理社会应激与心身健康密切相关。来自心理、社会、文化的各种事件,被大脑皮质接受,在认知、人格特征等因素的作用下,大脑将刺激信号加以转换成为抽象观念,并进行加工、处理、储存,再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各种不适及疾病。
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涉及的内容与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个人家庭、工作单位、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影响。所有年龄阶段、职业群体、社会阶层及社会职能与地位的人,都会受到相应的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影响。社会性应激源主要有4类:①工作或学习应激源。如竞争加剧、繁忙劳累、调动频繁,劳动条件差、工作负荷量大,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等。②社会环境意外变化。如战争、政治变革、环境污染、非典等。③生活事件困扰。如犯罪、暴力、离婚、意外伤亡等。④人际关系的矛盾。如压抑、不愉快的人际关系。
心理社会应激既可以导致生理疾病,也可以导致心理疾病。①生理疾病。按照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如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器质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胃溃疡,甚至肿瘤等疾病。②心理疾病。包括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等疾病,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紧张、担心、失眠、食欲改变、体重变化,从而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