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程序教学

2023-12-31

    斯金纳程序教学 :

B.F.斯金纳(1904~1990)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其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1926年,美国心理学家S.L.普雷西设计了第一台自动教学机器,被认为是程序教学思想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针对美国教育存在着激发学生积极性不够、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太久等问题,依据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改进和完善了程序教学的思想和程序,使之在美国广泛发展。60年代初,该方法传到苏联、英国和日本,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方式。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这一思想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斯金纳程序教学可利用教学机器进行,即把每一知识项目编制成知识框面,通过教学机器上的窗口或屏幕呈现给学习者,并记录下学习者回答的对错,进而出示下一步该学习哪一框面等信息;也可以通过编制成纸质书本进行,每页呈现一项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指示下一步该学习哪一页的知识。斯金纳程序教学的经典模式是直线式程序,即学习每个小步子内容时,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就可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如果回答错误,就返回学习上一步,直至完成该步的学习任务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程序教学遵循5个原则:①小步子。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两步之间的难度差异不应太大。②积极反应。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地对每一刺激做出反应。③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反馈强化。④自定步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学习进度不强求一致。⑤低错误率。经设计过的程序尽可能减少学生答错的可能。

相对于传统教学,程序教学强化反馈及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定步调,照顾了个体差异,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但也有其局限性,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间的直接对话和及时交流;否定人类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忽视了学生个体学习的内部过程和机制。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曾广泛用于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其局限性,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衰退。后随着计算机交互媒体的出现,程序教学思想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CAI技术)及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