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2023-12-30

    亲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

1999年,D.A.尼尔森和N.R.克里克基于K.A.道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首次将模型的应用扩展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获得了启发性的成果。

亲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将亲社会行为分成5个阶段。①线索编码。即个体注意到他人求助的社会线索,如观察到他人痛苦的表情。②线索解释和表征阶段。个体对前一阶段注意到的线索加以解释,并对所处的情境进行判断。这一阶段的信息加工很可能与个体的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能力有关。③反应生成。在这一阶段,个体基于当前的情境生成各种可能的行为反应倾向,这些反应倾向与个体自身能力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有关。④反应决定。在上一阶段,个体生成了多种可能的行为反应倾向,不同的反应倾向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不同的结果。个体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行为反应倾向和相应的可能结果进行评估,从而选出最佳行为。这个过程涉及两方面的评估。首先,个体要评估自己是否具有实施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其次,个体要评估自己的行为能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什么。在这一阶段,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亲社会人格特质等可能会影响上述评估。⑤反应执行。即亲社会行为的实施阶段,个体要真正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但有可能由于个体在第四阶段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不能成功实施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有助于揭示社会认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增进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