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现实误区:在技能竞赛中,职校生熟练的动作因急躁的情绪而被破坏,协调的技能因过度的紧张而僵硬,正确的方案因消极的思维而动摇,清醒的头脑因一念之差而紊乱,由此类心理问题引发的竞赛失利、导致所有努力都功亏一篑的现象并不鲜见。学生在技能比赛中暴露出的心理问题恰恰反映了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心理训练的缺位、偏位与失位。
(一)忽视专业化的心理训练,即存在缺位现象
由于对专业的心理训练缺乏了解,一些技能教练认为心理辅导无非是做思想工作,跟学生谈谈心、聊聊天,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认为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大可不必。他们认为竞赛要取得好成绩,就要苦练技能,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身体和技术的训练中。但理想的比赛成绩不仅是“练”出来的,更是“比”出来的,比的是包括心理能力在内的综合实力,而学生的心理能力不经过专业的心理训练,则很难得以有效提升。
(二)心理训练的定位有偏差,即存在偏位现象
部分职校过度追求竞赛的成绩,把夺取金牌放在首要位置,打着“以赛代学”的旗号,进行只抓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所谓的“小班教学”、“精英训练”,使学生脱离了正常的班集体生活,脱离了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沦为“竞赛机器人”,导致学生厌学情绪蔓延,身心俱疲。在这样的情况下,职校不反思技能训练本身的偏差,寄希望于通过心理训练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训练动力,是对心理训练教育功能的误读,无异于“边污染边治理”,“治标不治本”,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心理训练不够系统科学,即存在失位现象
一是训练的时间不系统。一些职校虽然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但是又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仅是集中于比赛前的临时突击;而学生心理技能的形成、心理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竞赛集训的两三个月时间效果难以保证。二是训练形式的单一。一些职校认为,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给予心理辅导,或是请专家做几场讲座,或者进行几次团体心理辅导,就是进行心理训练了。这种缺乏系统性的单一训练方式即便有效,效果也很有限。三是心理训练与技能训练相脱节。心理教师对技能训练工作缺乏了解,与实训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心理训练的内容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致使心理训练的效果不能在竞赛中充分地体现。
职校生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现实误区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