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实践策略

2023-11-16
职校生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实践策略:立足于职校生技能竞赛的根本宗旨,着眼于当代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现实需要,职校必须明确理念,理清工作思路,做好系统规划,突出阶段重点,注重实践实效,建构职教特色,在积极的行动研究中推进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科学开展。

  (一)建构心理训练的现代理念

  开展职校生技能竞赛心理训练,既要符合现代技能竞赛的价值取向,又要契合当代职校心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做到从“人”出发,因“人”而异,为“人”成长,助“人”发展。

  1.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职校生作为全部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心理训练作为技能竞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契合开展技能竞赛的初衷,即以竞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发展[8]。

  2.助人自助

  从心理训练的语义看,心理训练包括“训”和“练”两个部分。“训”就是借助于外部的力量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对应广义的心理训练,其目的是“助人”;“练”就是学生通过练习获得心理技能以提高自主调节能力,对应狭义的心理训练,其目的即“自助”。心理训练即为“助人”与“自助”的有机融合。可以说,助人自助是职校生技能竞赛心理训练全部工作的本质概括,是技能竞赛心理训练实践工作必须贯穿始终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

  3.育人至上

  育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或以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作为职校教育情境下的一项重要活动,心理训练应当秉持育人至上的理念,充分利用技能竞赛这一平台,锻炼学生接受挑战的心理能力,引导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重塑发展信心和坚定职业远景的得力载体,实现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健康文明的‘社会人’、富有实践力量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道德人’,心理健康、心理成熟与心理和谐的‘心理人’,人格高尚、人格健全与人格大写的‘现代人’”[9]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坚持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

  1.积极性

  坚持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积极性原则,就是要致力于培养职校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职校生心理潜能的充分开发,包括积极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情感体验、行为习惯、自我意识、学习能力、人际关系、人格特征等。在心理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职校生自主调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积极认知方式看待技能训练和比赛中的困难与挫折,学会用幽默、信念、意志等策略积极应对面临的难题与困境,鼓励他们在技能训练中勇于尝试、研究与创造,从而养成自信、乐观、希望、坚韧等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

  2.发展性

  维护和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基本职能。心理训练固然要解决训练和比赛中暴露出的种种心理问题,但更要致力于发展职校生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也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为有效手段。要将培养心理技能作为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重要目标,使全部的心理训练朝着有利于学生自主心理调节能力提升、个性品质完善的方向发展;要致力于创建和实现职校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心理训练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从而引领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向着可能的和潜在的水平不断发展。   3.综合性

  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往往互为因果,单一的训练方法有时很难奏效。因此,针对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训练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对紧张情绪的调节,教师可指导学生综合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暗示训练、转移注意力训练等。

  (三)制定心理训练的计划方案

  技能竞赛心理训练计划是指在心理训练开始之前,为实现训练的任务和目标,依据心理训练理论以及特定竞赛情景,对心理训练的内容、步骤及其要求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和安排,而心理训练方案是依据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所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要获得理想的心理训练效果,全面、细致的训练计划与方案不可或缺。

  1.明确心理训练的进程与目标

  实际上就是在集训期,将心理训练与技能训练在时间安排、内容设置上有机结合,并视心理技能水平为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围绕整个技能竞赛的备战,心理技能训练的进程包括四个阶段:一般心理训练、结合技能的心理训练、应对竞赛情境的心理训练、赛后的心理训练;四个阶段相应的目标为:形成基本心理技能、保持积极的训练状态、做好比赛的心理准备、赛后心理状态的调整,具体如图2所示。总的来说,心理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的参赛项目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地、灵活地规划具体的进程与目标。

  2.科学实施心理训练方案

  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案就是将实现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目标的手段进一步具体化。这部分工作主要包括心理技能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任务和内容比重的制定,规划心理训练负荷,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确定恢复的措施,确定检查和评定的内容、指标、时间、方法和手段等。需要强调的是,心理训练方案的设计应坚持“为了有效迁移而教”的理念,既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技能竞赛具体情境中某个问题的心理调节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其他情境中问题解决的应对能力;不但使学生在技能竞赛中受益,而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也能产生积极影响,最终使学生能够理智、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因此,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心理技能加以练习、运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技能迁移的意识,提升学生心理技能迁移的能力。

  (四)把握心理训练的系统过程

  从开展技能竞赛心理训练可利用的时间周期来看,心理训练包括集训前、集训期以及比赛后三个阶段;但是从心理训练重点目标的组成来看,也即从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来看,技能集训期的心理训练还应解决临赛前以及比赛中学生的心理调整问题。因此,基于心理训练目标的系统性,这里将完整的技能竞赛心理训练分为四个部分。

  1.集训前的心理训练――基本心理技能的习得

  集训前的心理训练是针对某一专业技能竞赛待选拔的全体职校生进行的心理训练,主要是结合日常的专业技能教学,在学校日常心理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训练的内容,包括一般心理技能的知识与技术,如放松、表象、注意集中、积极暗示、自信心、目标设置等,以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专项心理技能的知识与技术。该阶段训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心理技能的有关知识,熟悉各种心理技能的操作程序,鼓励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自主练习、勤加运用以掌握基本的心理技能。实现该目标可以在提升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为将来参赛学生的心理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集训期的心理训练――积极训练状态的保持

  集训期的时间跨度因专业项目、比赛级别的不同而异,一般为二至三个月的时间。该阶段是技能训练的强化期,是技能水平快速提高的关键期,其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训练成绩与心理状态交互影响的作用明显。因此,心理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为技能水平快速有效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教师和实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波动,做好心理咨询等疏导工作,预防焦虑、倦怠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学生已掌握心理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各项心理技能的运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调节。如通过合理的目标设置,增强学生对训练成绩的控制感以及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表象演练,促进学生建立和巩固专业技能的动作图式,提高训练效率,等等。

  3.临赛前的心理训练――最佳比赛状态的获得

  临赛前,学生的技能水平基本定型,技能的训练逐步让位于身心的调整。在该阶段,要重视对学生参赛动机的调整,防止学生的动机水平过高、对比赛成绩的期望值过高、对自我的要求过严等所引起的过度紧张、焦虑甚至是对比赛的恐惧心理,避免造成学生赛前体能、精力的过度损耗。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应对比赛的心理准备,主要是模拟训练法的运用。一是针对竞赛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指导学生自主准备有针对性的应对逆境的心理预案,如竞赛中紧张时采用呼吸调整法,设备出现故障采用积极的自我语言暗示法等,使学生能镇定沉着、自信从容地面对技能竞赛。二是通过模拟实战强化学生以技术为导向的目标设置能力,使学生在比赛中能尽快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技术的流畅性、精确性、规范性,尽可能排除荣誉、成功、失败、对手、环境、裁判等因素的干扰,迅速进入并保持良好的比赛状态,从而发挥最佳水平。

  4.竞赛后的心理训练――及时的心理平衡调整

  赛后心理训练常被人们所忽视,认为该阶段的心理训练无关紧要,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赛后无论成功或失败,职校生都会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对今后的训练、比赛乃至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与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赛后,心理教师、实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对比赛表现和比赛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使他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防止自我意象的骤然变化,避免过度自信或过度失落。尤其要关注比赛失利学生,防止心理无助、心理危机现象的发生。

  (五)注重心理训练的实用技术

  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一种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渐进放松、自身放松、三线放松、松弛反应等。各种放松技术的共同点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我暗示语或他人暗示语、深沉的腹式呼吸、全身肌肉完全放松。该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避免情绪紧张引起的心理能量的过度损耗,而且是开展其他心理训练的基础。因此,在技能竞赛心理训练过程中,要格外重视该训练方法的运用。每种放松方法都有一套系统的训练程序,如果坚持练习并能运用自如,对学生心理的自主调整是比较有效的。   2.自我谈话

  自我谈话是心理技能训练的一种方法,恰当的自我谈话是与任务有关的、积极的和有针对性的。自我谈话具有认知功能和动机功能。认知功能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动机功能包括动机唤醒、掌控和驱动功能,有助于学生控制唤醒水平、放松、集中注意、降低焦虑、保持信心等。自我谈话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学生在技能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都可以使用。由于消极思维习惯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面临问题和困境时往往容易产生自动化的消极自我谈话。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积极”二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针对不同情境和问题的自我谈话内容,通过不断提醒及学生的自我强化,使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

  3.表象演练

  表象演练是在放松的基础上,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动作或情境,从而提高操作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一种方法。表象演练有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操作技能的动力定型,加深技能记忆、加快技能的熟练化;赛前对成功表象的体验还有助于提升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比赛状态。表象演练分为一般性的表象练习以及针对专项技能的表象练习。如在技能学习中,可以采用如下程序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先放松,在默念动作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想象教师操作的过程,仔细回想动作的细节,然后开始操作练习。操作完成后,将自己的实践与先前的想象进行比较,并听取教师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在短暂休息后,再次进行练习。

  需要强调的是,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并有效运用这几种方法技术,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训练程序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另外,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不同的职业技能进行方法的优化与组合,唯有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彰显心理训练的职教特色

  促进职校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具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是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训练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提高技能竞赛成绩的同时,也要为学生适应社会、担当社会责任做好充分准备。

  1.注重职业能力

  技能竞赛是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专业能力(工作方式方法、工具认识及使用、材料的处理)和关键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工作与学习的方法、交流与合作能力、组织与完成任务能力、独立性与责任心)。技能竞赛心理训练就是要将培养学生的心理技能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二者的有效互动中,推动学生整体职业能力的发展。

  2.专业优势互补

  心理训练需要心理教师和技能实训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展开密切的专业协作。心理教师应向实训教师了解某一专项职业技能的特点、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训练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并在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心理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听取实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实训教师不仅应主动向心理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且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训练中去,认真学习心理训练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并科学运用于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只有双方密切联系,沟通交流,优势互补,才能将两方面的工作并轨形成合力,提高心理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倡导团队合作

  技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共同面对和解决困难,分享成功、相互鼓励与支持,对于增强学生训练的动力至关重要,而这就需要团队合作。技能竞赛心理训练中,要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相互协作提高技能训练的效率。如建立合作训练小组,鼓励学生创设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学会沟通、欣赏、宽容、理解、尊重等,体会合作训练带来的成就感,不断提高技能竞赛团队的凝聚力。

  技能竞赛心理训练是一项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职校教育教学改革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就要求职校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实践,在积极的行动研究中,探索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科学规律,总结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成功经验,构建技能竞赛心理训练的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