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蕴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23-09-28
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蕴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地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造成宿舍恶性事件的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与敏感心理

  自卑主要指由于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对自己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的一种心理体验。自卑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外貌长相、家庭经济条件、学习状况、综合能力等。其中外貌长相、家庭经济条件应属由于固有条件缺陷导致的自卑心理,持续时间长、影响大;学习状况、综合能力等其他方面是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逐渐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在适应环境后则会逐渐消失,但当现实情况长期没有得到改善时则会导致大学生持续的不适应,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自卑心理问题同样较为危险。敏感与自卑相生相伴,主要表现为对于自卑方面极为关注,甚至故意做出相反行为予以掩饰。事实上,大学生的自卑与敏感心理与强大的自尊心是紧密相关的,正是自尊心的作用使得这些学生特别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感到自卑,因此容易误解他人无意的言语、行为,还可能故意做出相反的行为掩饰事实、获取满足。产生自卑与敏感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没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没能恰当地接纳自我的表现,也体现出他们保持良好心境的能力较差,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果这种自卑和敏感长期没有得到缓解就会导致抑郁,甚至发展成对他人的仇视,做出伤人害己的残忍行为,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二)嫉妒与狭隘心理

  大部分造成宿舍恶性事件的大学生都有嫉妒与狭隘的心理问题。嫉妒与狭隘心理内蕴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问题较多,首先体现为大学生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的能力不足。正是某些大学生不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导致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影响其客观正确的思维判断导致宿舍恶性事件的发生。其次反映出他们不善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乐于交往的问题。他们没有掌握适度恰当的人际交往的方式,没有形成正确的交友价值观,也不懂得在交往时要注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某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嫉妒与狭隘内涵的实质问题。主要指在产生矛盾或冲突时,某些大学生会将全部责任推向对方,从不反思自身,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环境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对他人产生敌意,做出过激行为。当然,嫉妒与狭隘的不健康心理也是没有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缺失健全人格的具体体现。由于中国长期以来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导向及以成绩评判学生的单一评价标准,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他们只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却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好人,这种高技能低素质的“怪物”是社会中极为危险的存在。

  (三)报复与残暴心理

  报复与残暴心理是影响最为恶劣的心理问题,是与自卑与敏感、嫉妒与狭隘心理问题并行发展又由其转化而成的严重心理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发生的最直接的心理问题。纵观所有的大学生宿舍恶性事件,所有的犯罪者都是出于报复心理最后采取了残暴行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深刻反映出某些大学生没有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严重缺失健全的人格。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现行教育理念与制度。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和承担导致孩子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家庭教育的失败将孩子推向了犯罪的深渊。而学校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有利助手,高中及以前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校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只是满足社会物质生产需求的“机器”,而不是懂伦理重感情的社会人。当这群没有感情、不懂伦理的小霸王们生活在一起不免产生矛盾,极端“霸王”的学生就会产生报复与残暴的心理,酿成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