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流行借词的受众的文化心理倾向及成因

2023-09-18
日语流行借词的受众的文化心理倾向及成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动漫、饮食等休闲文化在中国传播,中国的80后、90后、00后自小便在日本文化的影响中长大的,他们也成了日语流行借词的受众的主力军。尽管中国青年和青少年受众从小开始接触日本流行文化,“但是由于同时接受更集中和刺激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教育,难免会形成一种对于日本文化的固有的排斥心理和刻版成见,”而且这种刻版成见并不一定能被日本动漫、时尚、服饰等传达的关于日本语言文化中美好的元素所扭转。在使用和传播流行借词的时候,也是有甄别、谨慎地选择和实用的。于是,在我国,日语流行借词的受众的文化心理呈现出了两层分化的倾向:一方面,他们乐于享受日本动漫、游戏、饮食、服饰等日本休闲文化,传播和使用日语流行借词,并形成了一个次文化圈;另一方面,中国的受众一般情况对日本现代语言文化的欣赏和使用只止于感官审美的层面,而难以涉及意识形态层面。在调查的过程中,多数受访者表示日本流行文化中所宣扬的美好的元素与实际有差别或者不符。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的受众自小就受到较为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站在民族主义的高度来看待日本和日本文化,形成了排斥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刻板成见”①。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受众只是把日本流行语和流行文化当做娱乐来看待和享受,较多地重视感官上的愉悦和审美的乐趣,而在意识形态上则有着较为冷静和客观的价值判断,把流行文化同现实的政治―历史事件区别对待。

  (二)日本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非逻辑性、敏感性、非确定性等同中国文化迥然不同的特性,使得中国的受众难以对日本文化有一个准确和全面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障碍。

  (三)日本的ACG、服饰、饮食、时尚等娱乐产品和文化,是经过商业化包装,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反应出一些超现实的美好的东西以吸引人,以至于在同其他渠道获来的认知(如媒体的报道)相对比时产生较大或极大差异,久而久之,使得受众放弃对日本流行文化所传递的象征性现实的信任,从而持理性和保留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