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观点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目前的学术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却没有确定的解释。如果把它当作是一个文化与美学的命题,则最早是由西方当代着名学者费瑟斯通和韦尔施率先提出来的。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给我们概括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一切艺术的“灵气”。他们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不管是大街小巷的废弃物,还是身体,偶发事件,甚至是便池,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进入艺术的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谋划,具体指的是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而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者;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大众电子传媒的快速发展,导致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实幻觉化的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高雅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提出来的新命题。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层含义实际上给我们解释说明了审美化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艺术领域内部的各个艺术种类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逐步地冲破高雅艺术与普通大众生活之间严格的传统界限;第二个时期,普通大众越来越倾向于按照艺术来规划自身的生活,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艺术彰显和艺术气息;第三个时期,物质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形象化、图像化、幻象化,人们习惯于眼球冲击带来的心理审美愉悦感。由此可见,日常审美化的出现导致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与高雅艺术之间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和融合,逐步地拆解了普通生活与高雅艺术之间的隔阂。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当代社会中不停地被拉近,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是完全消失。这种趋势的产生非常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美学观念,把传统的艺术样式,诸如文学、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高雅艺术都普及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改变着普通大众的生活观念,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比如人们的穿衣打扮、饮食起居、家电装饰、电脑手机、汽车广告、甚至人们去进行美发、美容、美甲或是美体都是如此,美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因此说,日常生活极大地走向审美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同时,传统的美学范围已经不能更多地涵盖新出现的美学现象。所以,新时代的美学范畴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突破传统美学的范畴,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文化语境,更广泛地为普通大众服务。
日常生活审美化
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