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极易造成其偏执心理引发其他问题。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应该结合我国国情以及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多方面实际情况,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帮扶有机结合起来。
1.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该去帮助这类人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正视困难在困境面前不低头,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要彻底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问题,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需要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才能改变现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每一位贫困大学生都能主动承受由经济窘迫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通过真情释疑、融情说理等科学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面对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定期针对贫困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服务,运用科学的心理咨询手段,消除和治疗由贫困已发的心理问题,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顺畅的心理“绿色通道”,以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勤工助学对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安排勤工助学过程中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使其在思想上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真切地体会到国家、社会、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生活勇气,以此为契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定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温暖,体会到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成就感。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要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教会他们如何正确面对困境,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 2.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内动力,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都闪烁着我党艰苦奋斗的思想光辉。新时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要求贫困大学生“以贫为荣”,“以苦为乐”,而是要求他们发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继承前辈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诚实劳动获取回报,并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增长才干,达到一举多得的积极效果。
3.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
诚信是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尤为重要,鼓励学生自觉培养诚信品质是大学必修的基本素质。诚信更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道德财富。在校园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诚信教育,如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现身说法讲解诚信,通过学生讨论,形成师生、学生间互动良性学习交流营造良好诚信氛围。定期举办诚信征文、辩论赛、社会调查等活动使诚信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在社会上通过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诚信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之风,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性社会诚信环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另一项传统美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多数是依靠社会资助,当这个群体成长成才之后,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和社会呢?多数贫困大学生在谈到今后志向时,都谈到感恩一词,或是报答父母,或是报答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或是报答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抓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展开感恩教育,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恩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会以自身本领回馈社会,自身的精神境界同时得到提升,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将会让其感受到自信和成就感,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只有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动校园、全社会的力量对这个特殊群体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引导,物质上进一步加强资助,生活上进一步加强关怀,心理上进一步加强辅导,才能把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驱散每一位贫困大学生心中的阴霾,鼓足生活的勇气,扬起生命的风帆,塑造健全的人格,走上自强不息的成功之路。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