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形成

2024-02-24
概念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反复感知和不断分化、比较、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概括出某一种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结果。

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发现学习,也表现为一种归纳推理的过程。社会实践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词对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表达、固定和记载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主要是运用人工概念的方法来研究概念的形成。

研究发现,具体概念最容易形成,其次是空间概念,而抽象的数概念最难形成。

1956年布鲁纳等人通过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解释概念形成的第一个模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即被试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提出的假设。多次尝试之后,最终形成概念。

60年代时,鲍尔和特拉巴索对该模型进行了补充完善,进而提出了鲍尔-特拉巴索模型。他们认为被试每次分析的是刺激的特征,如果特征与被试提出的假设有关,特征就会被保留,否则被抛弃。

他们还加入了线索特征和记忆作用两个维度。

1962年,亨特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概念的形成的研究,首先提出了概念获得的信息加工模型。它包括以下内容:知觉系统、刺激特征的存储系统和决策规则程序。这是一个纯粹的机器学习程序,有一些非人类属性,如记忆完美无缺、推理正确无误等。

1971年,威廉斯就此做出改进,提出了新的概念学习模型。它的特点在于有两种记忆存储方式,即短时缓冲器和长时记忆,以及模型具有高的灵活性。1974年,伯恩还提出概念形成的认知模型,认为概念的形成包括知觉、编码、推理、记忆和控制5种成分。概念的形成与概念形成过程中策略的采用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