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势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比如,短跑选手在听到“预备”口令之后准备起跑的姿势,就是一种积极的定势。在教学中也能经常看到定势的这种积极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以后,用它们来分解因式,对诸如9-x2-y2 2xy,b2-x2 2xy-y2,以及a2-2ab b2等题目的解答,就可以很容易地完成,对日后再次遇到这种形式的题后,可以迅速实现迁移,提高解题的效率。
定势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和灵活性。陆钦斯(A.S.Luchins)的“量杯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①在这一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来量取一定量的水。量杯与要量的水量如下表6。实验组与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全部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