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历史 : (一)国外心理咨询的发展
心理咨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人们有了问题常常从古希腊哲人以及巫师、神父那里寻找劝告或帮助。后来,人类有了一种叫作思想家的人,开始为人们指点迷津,比如,古希腊时代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他睿智幽默的话、问法,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和自我。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我国先秦道家的代表之一庄子,以他充满智慧的语言,为人们解除心病,史称“庄子之言犹药也,可以医人之病”。伴随20世纪初职业指导、心理测量的兴起,心理咨询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出现,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现代的咨询服务最早由美国波士顿的帕森斯于20世纪初开展起来。那时美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需要各种专业技术劳动者,人们大量流入城市,各种职业的中等专业学校入学人数剧增。如何培养这些人成为合格的人才,如何指导他们选择最合适的专业和职业,这是当时的一个大问题,是青年们急需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帕森斯和他的同事们于1908年创立了一家具有公共服务和培训性质的“就业辅导局”,他们于次年又出版《职业选择》一书,对人们解决在择业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建议。关于职业选择的指导,帕森斯认为,必须与青年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和客观要求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素质、专长和潜在资质,同时对个人的局限和自身条件有客观的评估,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选择恰当的职业。《职业选择》一书为心理咨询的诞生奠定了一块基石。此书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价值在于提出了帮助个人择业的方法学。
心理咨询在开展以后,接下来发展的飞快,其关键就不再是某个学者,而是从事这项工作的群体。另外,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促使其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后来的发展看,方法学的发展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出现了大规模的职业指导浪潮,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了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的职业咨询机构。从1930年开始,以整个人格为对象的咨询发展起来了,包括职业、学校生活、社会、情感、人格、经济、家庭、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很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期间,由威廉森所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咨询理论的诞生影响较大,即“以咨问者为中心”的咨询模式,这一模式在随后一段时间里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心理学家卡特尔关于个体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对心理咨询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咨询队伍迅速发展起来。因为与战争有关的大量心理学问题摆在面前。当时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军人,特别是退役军人和因战争而受到心理创伤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咨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其具体方法不仅起源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而且从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语言学等领域中也吸收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因此,心理咨询很快成了一种独立的职业。
20世纪4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这门学科发展更快,这与人们对心理咨询关心程度的提高有直接关系。这一时期,由于经济、文化水平急剧提高,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变革,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适应上的问题,尤其是在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少人开始领会并感受到对精神压抑、心理不安和焦虑进行精神治疗的重要性及对自身行为给予理解的意义,人们开始渴望在适应社会、情绪调整、处理人际关系时得到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帮助。1942年,罗杰斯编著的《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在心理咨询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在此书中,罗杰斯对威廉森的“以咨询者为中心”的咨询模式表示质疑,提出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模式。他强调,应在“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来访者主动、自由地倾吐内心的秘密创造适宜的气氛”。他认为:“来访者个人具有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在动机,应充分发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并避免指导式咨询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是心理咨询发展历史上较为辉煌的时期,大量新的咨询理论和方法纷纷涌现且逐步成熟,如行为主义咨询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咨询理论等。美国心理学会设立了心理咨询指导分会,并于1953年改名为咨询心理学分会。同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同时,还向美国心理专业职业考试委员会派出常任代表,积极地参与心理咨询指导员特别执照的颁发工作。1954年,由20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1956年,美国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报告书指出:“咨询心理学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贡献,并且这三者不可偏废。第一,通过促使人的关心趋向于动机、情绪的调节,从而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第二,通过发展人的必要的能力、动机,给予援助并达到个体与环境的调和。第三,正确地利用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所有成员的发展,提高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心理咨询工作除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外,20世纪40年代后在欧洲大陆也出现了新的面貌。
(二)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心理咨询是 20世纪 80年代从西方引进的一门心理学应用学科与服务工作,经过 20多年的发展,心理咨询在中国已成为一门热点学科,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汉语中“咨询”一词最早见于中国的《书·舜典》中,该书对“咨”和“询”分别有所描述:“咨十有二牧。”这里的“咨”代表商量的意思;“询于四岳”这里的“询”代表询问的意思。“咨询”一词的英文为“counseling”源自于拉丁语“consuhatio”,其涵义为商讨、协商。目前,中国心理学界对“counseling”一词有不同的译法,如译为“咨询”、“咨商”和“辅导”等。但无论何种解释,“心理咨询”作为一门帮助人的学科和为人服务的工作,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心理、教育、医学、法律等方面以及社会工作中。
在20世纪初,我国已有一批心理学学者开始从事与心理咨询相关的心理测验的编制、修订和测查工作,但这些工作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心理咨询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便以综合快速治疗神经症和身心疾病为主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后来的发展历史十分曲折,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心理咨询更是处于被搁置、被批判甚至被封杀的境地,当时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了一切。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学科几乎销声匿迹。然而,社会需求是无法阻挡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又一次被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起来,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有关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文章相继在我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也陆续翻译和出版了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书籍。国内一些地区开始举办不同规模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讲习班,讲学内容多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在这一时期,最早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是精神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践也首先在这些精神病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开展。1985年3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至1987年,我国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它表现在:大的综合医院多数都设立了心理咨询门诊;大专院校大多开展了这项工作;我国心理卫生协会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国外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名著被陆续翻译出版;我国专家自己著述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著作也相继问世。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钟友彬所著的《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鲁龙光所著的《疏导心理疗法》和许又新所著的《神经症》等。这几本书都是作者多年来在参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探索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产物。
1990年11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一个分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委员会,1991年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又一分支——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这两个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十分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学术研讨,分别举办了多期全国性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术交流会。1992年3月,我国心理学会制定了《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1993年,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颁布了《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同年,中国心理学会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创办了《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又联合下发了《有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者注册资格的规定》的专门文件,对什么样的人可以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至今日,心理咨询已经达到了职业化的阶段,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8月颁发了《心理咨询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规定了心理咨询师培训、资格考核条件等内容,把系统地培训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心理咨询人员的资格认定作为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化、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并将心理咨询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同时,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专家李心天、郭念锋等编写的《心理咨询师》系列培训教材也已在使用。心理咨询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职业群体和与心理咨询工作有关的各学科领域。全国许多大型综合医院普遍开设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科室。在三级甲等医院评定的条件中,其中一条为是否设置了临床心理科。国内已出现了—些心理咨询专科医院,全国所建的心理咨询点有1000余处。全国大中学校均已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有60余所大学设立了心理学系,心理咨询已成为中、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许多小学亦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开办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专栏、心理咨询热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人们有心理问题求助心理咨询已逐渐成为共识。心理咨询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和严格考核获得国家资格证书,其队伍在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第一个心理咨询师专业组织——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成立。另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小康社会十大标准中,把每千人中有一名心理咨询师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六个立足”,其中一条就是“以人为本”,这表明国家从偏重GDP的增长到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增强国民的“幸福感、心理卫生指数”。
心理咨询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形势虽然令人欣慰,却也不容盲目乐观,因为从整体上看,心理咨询业在我国尚属初创。目前,我国心理咨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社会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方法学方面都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切需求。具体来说,一是心理咨询工作发展不平衡。全国有些地区相当普及,有些地区尚未开展起来。二是心理咨询工作科学管理不够。虽然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目前推行心理咨询师考试,但在培训方式、管理方法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三是心理咨询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还不高。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专业训练资格审定。另外,我国心理咨询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中就有2名心理咨询工作者,而我国每百万人口只有2.4名心理咨询工作者。据有关资料证实,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多达1600万人,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而来自国际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的数字同样表明,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可见,我国的心理咨询业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我国军队的心理咨询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最近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军委和总部对提高官兵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视,多次作了部署,《全军政治工作决定》、《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政工条例》、《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心理战纲要》等都对做好军人心理咨询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军各级结合我军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部队现代化建设,以及广大官兵心理卫生的需求,不少医疗单位、团以上部队卫生(所)和院校相继开办了心理咨询门诊和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全军心理卫生技术指导组、全军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专业委员会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军事心理学研究、军人心理咨询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目前,我军已培养出一大批心理学专业人才,包括心理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经严格培训并考核,获得国家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专业人员队伍在不断扩大;心理咨询工作得到了军队各级尤其是基层部队官兵的广泛接纳和认可,自觉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官兵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已成为部队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工作对部队行政管理、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心理卫生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充分反映了基层部队对此项工作的迫切要求。许多部队聘请军地心理专家担任顾问,建立由政治机关领导,卫生医务人员,基层政工、管理干部和经过专业培训的咨询人员参加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咨询系统网络。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譬如,官兵心理状况分析制度、心理测验制度、心理知识讲座制度、心理工作情况交流制度、与军地专家联系制度等,使心理咨询工作保持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和系统化。上述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消除官兵心理问题或障碍,维护和保持官兵心理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21世纪是心理学广泛应用的时代,而心理咨询,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的蓬勃发展,心理咨询作为维护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心理咨询模式将逐步从单一的心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发展;二是心理咨询工作切入今日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的趋势必将越来越强;三是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四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将更加强调来访者的自我成长,突出认知因素的作用;五是心理咨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将不断产生;六是心理咨询的服务范围将不断拓展和深化;七是心理咨询的专业队伍将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会越来越多。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历史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