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为什么说华生又可敬又可悲?

2024-01-22

    604.为什么说华生又可敬又可悲? : 华生(1878—1958) 出身于南卡罗琳纳的格林威尔城外的一个农庄中。小时候简直象个无赖,他常打架,并两次被捕。邪人有邪才,他16岁就进了伏尔曼大学,21岁获硕士学位,1903年获博士学位。后历任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等职务。中间为战争阻断工作,在军事航空服务社任少校。1920年因离婚案被迫辞职,从事广告业,推销咖啡,结束了他的学术生活。
他曾对哲学深感兴趣,但又发现杜威是“不可理解的”。既然哲学弄不懂,而当时的心理学又带有浓重的哲学气氛,他就开始烦了。最初开始是反对用人作被试,他说:“我从来不想用人作被试。我讨厌去作一名被试。……用动物作被试我感到很自在,我觉得正在研究它们。我觉得脚踏实地地接近了生物学。……我难道就不能通过细心观察动物的行为去发现其它学者通过使用观察者而发现的那种东西吗?”有了这种思想,他就开始不断地扩大影响,1908年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他的观点,1912年应卡特尔之邀,在哥伦比亚大学作了一系列讲演,再次谈到这个问题。1914年发表《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1919年出版《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这些著作引起了许多年轻的心理学家的共鸣,他们觉得华生净化了糊涂的心理学的气氛。《纽约时报》评论说:“它标志人类智慧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不可否认,他富有诱惑的感召力确实给心理学带来了活力,无疑他是可敬的。但他过早地由于不幸的婚姻而中断其学术生活也是可悲的。离婚是因为华生进行的一次令其妻子感情上不能接受的实验而引起的。这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搞得华生很为难,干脆一走了之,以避免这种窘态。好在华生在广告业方面如鱼得水,名利双收。但就心理学而言,不能不是件可悲的事件。
华生是个匆匆的过客,他好象走过一个坐满心理学家的咖啡馆,往里面扔了一颗炸弹。虽然他走掉了,但人们还长久地怀念着他,因为他是把一些人震清醒了,也把另一些人震得更昏,至少使矛盾理清楚了。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还对他进行嘉奖。现今人们很少对他表示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