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习惯的养成与奖惩

2023-08-05
行动习惯的养成与奖惩:学生品德的形成,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锻炼学生抗拒诱惑的意志力外,还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动习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是在品德教育上四个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环节。而“导之以行”即道德行动习惯的训练,则是更为重要的一环。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动举止来表现、来说明的,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行动及其习惯,是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和调节的;同时,道德行动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对道德意志的锻炼又起促进的作用。品德的形成,关键就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动、习惯。因此,道德行动习惯的养成,对品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个学生从小养成了整洁守时、热爱劳动的习惯,就有利于形成工整、勤劳、守纪的良好品德。行动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有:第一,专门组织开展行为习惯训练的练习性活动,创设重复良好行动的情境,排除重复不良行动的机会。提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掉一个坏习惯”的口号。第二,提供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去学习。榜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化身。要提高学习榜样的教育效果,必须启发学生认识榜样的本质,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联系自己的行为,用道德榜样及其所体现的原则衡量对照自己的行动。第三,行为习惯要从早抓起,从小事抓起。第四,与坏习惯作斗争。消除习惯性惰性障碍。第五,培养班集体的良好作风来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动习惯的养成,起初是需要强化的,奖惩褒贬就是道德行动习惯外部强化的基本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奖惩的效果是相对的。它取决于许多因素:第一,学生受奖惩的历史。一般来说,赞扬比指责的效果要好,如有的后进生,平时受的指责、批评较多,一旦有了好的表现,及时受到了表扬,  
就特别容易感到。一个平时多次受表扬的学生,有了过失,教师如果对他迁就原谅,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就会对他的品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若从善意出发,进行一次严厉的批评教育,往往胜于过去十次表扬。第二,不轻易批评或表扬的老师,偶尔一次表扬或批评的效果大。第三,评论者是否有权威,会影响批评或表扬的效果。有权威者的表扬,能引起学生的愉快和自豪,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有权威者轻微的谴责和批评,也要比威信差的教师所作的较为严厉的处罚,更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印象,促使他们较快地改正缺点。第四,师生关系是否融洽,也影响到批评或表扬的效果,师生关系好,就是批评也能起到表扬的作用;师生关系紧张,即使表扬,学生也会有疑虑。此外,奖励与惩罚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对评价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评价要及时,不要拖得太久;评价的手段要使用适当,不要太频繁;评价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只有正确、适时地利用奖惩,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行动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