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和生命周期

2024-11-22
出版时间:1992-12

同一性和生命周期 :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著作。E.艾里克森著。1959年出版。E. 艾里克森 (E. H. Erikson,1902— ),美国神经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主要著作还有 《童年与社会》、《同一性: 少年和危机》等。
本书由3部分16章构成。美国心理学家拉帕波特作序。第1部分自我发展与历史的变化——临床的分析,包括第1—3章。主要论述了儿童自我发展同时代社会历史状况和变化之间的关系。第1章群体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如果自我同一性能与群体同一性统一发展,就可以使自己精力充沛、生动活泼地发展。第2章自我病理同历史的变化,叙述了如果从儿童时期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脱离社会现状及历史变化状况,他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就会开始紊乱,其行为也会逐渐异常。第3章自强与社会病理学,从社会变化、社会弊病这个社会发展方向研究了同一性的形成,并阐明了塑造强者自我的社会条件。第2部分健康人格的成长与危机,包括第1—7章,为本书重点。主要阐述了作者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1章健康与成长,把人的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第2—7章分别阐述了人生8个阶段发展的特征:1.基本信任与不信任 (0—1.5岁),2.自主与羞耻、疑虑(1.5—3岁);3. 主动进取与内疚 (3—6、7岁); 4. 勤奋与自卑(6、7—12岁); 5.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岁); 6. 亲密与隔离 (18—30岁); 7. 有创造力与颓废迟滞 (30—60岁); 8. 完备满足与悲观绝望 (60岁以后)。第3部分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共3章。分别从人物传记、病历及理论分析三方面探讨了同一性问题。
本书提出的心理社会性分期,把人生划分为8个阶段,并强调了自我同一性在生命历程中的意义,这一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颇受注意。关于青春期的理论对教育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本书没有超出弗洛伊德主义所划分的前5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阶段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