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2023-07-1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人会出现以下的心理现象并伴之以相应的生理反应。
 
1.心理现象有:
 
·喜欢批评、辩论。
 
·口吃。
 
·易疲倦。
 
·请假次数增加。
 
·心神不定、做白日梦。
 
·脑子空白、忘记事情。
 
·精神不集中,容易出错。
 
·工作效率降低。
 
·没有自尊。
 
·情绪不稳。
 
·没有动机与兴趣。
 
·疑神疑鬼。
 
·内心沉重。
 
·改变睡眠习惯。
 
·改变饮食习惯。
 
·酗酒、抽烟。
 
·疲乏。
 
·无力感。
 
·焦虑。
 
2.生理现象有:
 
·血糖增加。
 
·瞳孔增大。
 
·失眠。
 
·没有食欲。
 
·频尿。
 
·声音变高。
 
·胃部不适。
 
·头痛。
 
·精神不振。
 
·手脚冰冷。
 
·手掌出汗。
 
·呼吸、脉搏加快。
 
·颈部、肩膀、背部紧张度增加。
 
·血压上升。
 
这些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原因:压力太大,人们不堪承受所致。
 
要给“压力”一词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压力”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是不严格的,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医生、工程师、心理学家、管理专家、语言学家以及普通人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处理  
这个词。医生从生理机能的角度,工程师从装载量的角度,心理学家从行为转变的角度,管理专家从机构竞争的角度,语言学家从音节强弱的角度来解释“压力”。普通人则用它来谈论普天下的一切事情,从保持家庭开支平衡的复杂性,到家长向孩子们强调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事为止。一些人,如工程师和语言学家,会认为压力是自然的,甚至是合乎需要的,而另一些人,如医生和普通人,则认为压力是使人遭受痛苦的东西。
 
让我们首先看看压力这个词的词源,以便把问题解释得更清楚。压力(stress)这个词似乎是从古法语destresse一字(根据中世纪英语)被引入英语语言之中而来的。在古法语中,destresse是指被置于狭窄和压迫之中。因此,在中世纪英语中,压力这个词是以distresse的形式出现的,只是在经历了数百年以后,“di”有时被省掉,于是便出现了两个词,“stress”和“distresse”。在现代英语中,它们的词义已变得很不相同。前一个词义可褒可贬,后一个词则往往指那些令人不快的事。
 
从词源上看,“stress”一词在某些方面与“压抑”、“压迫”有关;“distress”则表示处于“压抑”“压迫”之下的状态。但现代英语似乎需要一个介乎于“压力”(stress)和“强调”(empha-sis)之间的词,既有前者的潜在痛苦,又有后者较为中立的涵义。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stress”便当仁不让地充当了这个角色。
 
在文学专业中,一致的意见似乎是把“stress”解释为“压力”或“强调”而不是“压抑”或“压迫”。本书将采用此种观点。其意义在于stress这个词(以及它所代表的现实生活体验)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在判断其好与坏之前,我们必须摸清它的来龙去脉。在天平的一端,压力就是挑战,它能激发我们奋进。对许多人来说,没有压力,人生便索然无味,生存便失去意义。在天平的另一端,压力是一些要求,一些许多人必须去满足,然而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又不能满足的要求。这些要求能把人压垮。因此,天平的一端,压力是救命之物;天平的另一端,压力则是毁命之物。
 
由于经营困难的局面无法打开,被迫不得不东奔西跑,没有休息的时间,紧张、担心、深虑、不安的状态连续下去,就会变成过重的精神压力(stress),不久就要侵蚀健康了。
 
假如是有向某一个大目标挑战的气魄,就有站在“忙中有闲”境地的可能,相反的,假如是被大目标所压迫的话,就会变成为烦杂的工作而忙碌的精神压力,“身心不得安静”,反而却累积疲劳,不久,就演变为可怕的疾病的导火线了。
 
其次成问题的,是疲劳与精神压力的关系,短期间的过劳,只要能够消除,就不可能成为精神压力。也许还可以说,对于身心的锻炼有帮助。不过,假如疲劳长期累积下来,精神压力就会增大,而有引起“精神压力疾病”的可能性了。
 
因此,在每天的工作当中,怎样巧妙地让身心休养,从头脑中把工作的事放开,努力维持健康,对于疲劳累积的防止,是有效的。同时要避免睡了一晚,也无法消除疲劳的长时间的劳动。更重要的是像这样过分勉强的勤务状态,绝对不能每天继续。因为这种情形继续越长久,精神压力就越趋增大,势将招致意外的事情发生。所以,假如有过分的工作继续时,就要想办法休养,有舒适地消除疲劳的必要了。
 
在这里,应该正确地了解“正常疲劳”与“累积疲劳”的区别,也就是  
说,要把“急性疲劳”与“慢性疲劳”所不同之处,与精神压力的关系如何?要彻底了解。同时,不能理解的疲劳,可以认定是深刻的“不健康劳动”,例如:直到深夜的招待、假日的连续加班,已经习惯化的过分紧凑的工作计划等则并不是一般的疲劳,而是具有危险性的,应该要当做精神压力的问题,认真的加以重新检讨。
 
总之,高阶层经营者的工作是繁重的。假如鞭打着为工作而疲劳的身体,再继续参加酒宴,又多喝酒,连假日或深夜也要招待客户的话,当然会因睡眠不足而导致肉体疲劳,遗留到第二天,产生累积疲劳,甚至进行到慢性疲劳的状态了。同时,假如又把工作带回家,在家庭里还是以不高兴的脸色,只想到工作上的事而已。这种精神压力,对于健康必有不良的影响,实有招致可怕结果之虞。请别说“根本就连顾及自己身体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大话。必须要慎重而充分的加以考虑。在高阶层经营者突然死亡增多的现在,我要认真地提出警告。
 
对于压力这个多面体的词,是否可以给它一个简洁的定义,即:压力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adaptivecapacity)的一种要求。如果承受力能满足这种要求并欣赏其中的刺激,那么压力就是受人欢迎的,有益无害的。反之,便会使人衰弱,压力于是成为不受欢迎的、有害无益的东西。此定义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它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压力这个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或介于两者之间),而且说明了既然那些能对精神和肉体产生要求的事不计其数(小至邻居的孩子偷按门铃后跑掉,大至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那么,能够造成压力的事情的范围便非常广泛了;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受到压力的不是外界的诸种因素,而是我们对这些因素作出的反应;第三,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压力是对身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正是这种承受力(即我们自身存在的某种东西)决定我们对要求作出的反应。如果承受力强,我们就可以作出很好的反应;但若承受力差,我们就会垮掉。
 
要弄清楚压力,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外界的要求(它们是些什么?如何根据需要对它们作增减?);二是自身的承受力(我们如何对压力作出反应?我们如何对反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明白,各种要求都会随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而承受力也是因人而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年、月、日的改变而改变。被吊在悬崖边,上下是老虎,左右是老鼠啃咬着生命支撑物。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许多人可能会狂呼乱叫。然而,其中偶然也会有一个人伸出手去,摘取身边的一个野草莓,面带微笑地品尝它的滋昧。
 
决定我们属于第一类还是第二类人的因素很多,既有遗传的,也有后天的。然而令人一目了然的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内心在要求的强度和作反应的承受力之间保持合理平衡方面进行论述。假如要求低于承受力,我们会觉得索然无味,缺乏刺激(会产生心理和生理问题,正如压力能带来的损害一样);假如要求超出承受力,我们就会感到过度紧张,而最终被击垮。一旦出现过度紧张状况,我们可以想方设法降低要求,直到把它限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或者想办法增强承受力,直到它能满足要求为止;也可以同时既降低要求,又增强承受力,直到二者达到一个和谐的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实用性方面来讲,任何一个感到压力的人必须首先考虑环境因素,识别那些对他/她的要求,想想能否改变或减少这些要求。其次考虑自身因素,  
看能否修改自己对这些要求的反应,从而增强或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承受力。
 
反之,如果我们感到厌倦或缺少刺激,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识别环境还能给我们增加多少要求,以及如何增强承受力才能使我们被已有的要求所激励。这本书将首先集中讨论环境要求超出反应承受力的情况。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压力不足与压力过度同样糟糕。
 
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在不发达的社会中,压力首先是与寻找食物、寻找住所、寻求安全以及寻找伴侣繁衍后代等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在发达的文明社会里(尤其是现代西方社会),压力与基本生存手段的关系甚微,而与社会成就,对更高生活水平的不断追求,以及满足自己或他人的愿望紧密相关。现代的“非自然的”压力,是否比我们在更原始时代要面对的压力更具有压迫感呢?这个问题有待争论。
 
然而问题在于,压力看来是人类状况中如此自然的一部分,以致如果它不是自行出现的话,人类自己也得想办法将它创造出来。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宁愿承担心理压力也要把事情延至最后一分钟才去做。不只是对那些令人不快的、不想去做的事情会如此,即使对那些我们愿意去做,有必要去做,完成后会感到充实、感到有价值的事也同样如此。我们之中许多人似乎只有在经历这种压力时,工作才能完成得很出色,就像伟大的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Balzac),只有在债台高筑之时才写作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喜欢把别人置于压力之下。这种方法在对付工作中的同事和上级时可作为对策加以考虑。做一个给别人施加压力的人可以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和自身的威信;或者仅仅是满足一些虐待狂的心理需要,不管他们如何尽力把这种行为解释成是为了保持合理标准,或为了“超过”他人的需要。
 
综上所述,一定程度的压力有益于我们的心理成长,增加生活情趣,激发我们奋进,有助于我们更敏捷地思考,更勤奋地工作,更可增强我们的自尊和自信,因为有了特定的而又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然而,如果压力超过最大程度,就会使我们心力衰竭,行为混乱。由于目标意义减少,并且毫无希望、难以实现,使我们感到自己是无用之人,毫无价值。合理控制压力,积极调整心态,将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化解为生活的动力,是我们工作与生活的一个应该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