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

2023-10-28
仁者寿:仁者寿
 
1.修性积德
 
中国有句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
 
这句话用于善恶与健康的关系方面也是很适用的。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提倡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我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都强调养德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十分强调养德在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强调仁者长寿。儒家经典《中庸》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道必得其寿”。作者指出一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获得长寿。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主张“寡欲”、“不动心”、“收心”来达到浩然之气的境界。他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中国古代医学家强调养德在健康和长寿中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远在二千年前,《内经》就总结了我国古代人民关于道德,人格和健康长寿的经验。认为讲究道德、讲究人格、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心平气和,心理平衡、气血调和,心身健康,延年益寿。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径也。”孙思邈本人就身体力行,他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他不仅为民诊病疗疾解除病痛,而且对生活困难者常解囊相助。他在百岁高龄时,还写出了《千金翼方》。
 
明朝的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从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健康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心身并养,即强调既重视身体健康,重视生理卫生又重视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卫生。在重视心理健康、心理卫生时特别强调道德是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首位。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它对世纪之交的现代健康心理学,对21世纪的人人享有健康都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健康心理学、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巨大贡献。
 
2.仁者长寿的心理机制
 
仁者长寿,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特别是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一个人处事和善、心地坦荡就会心平气和,心理平衡,“心底无私天地宽”。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从现代健康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心理健康的核心  
指征。它会使人中枢神经系统经常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人体功能的协调。
 
道德高尚,排除私心杂念,就会减少和消除焦虑、抑郁、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防止消极情绪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危害,就能减少与防止不良情绪引起的心身症。
 
道德高尚的人,待人接物有肚量,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心胸开阔,处理事物心地坦然,因此能减少心理冲突,能减少和消除被压抑的情绪潜藏在下意识中,因而也就减少和消除下意识中储存的不良心理能量可能导致的心身疾患。
 
道德高尚的人,经常助人为乐,经常做好事,经常为社会做贡献,心情经常处在愉快状态。助人为乐成为他们的主导心境,因此他们经常情绪愉快。现代健康心理学认为快乐在人的心理健康中极其重要。一个人心理上快乐,使人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激素、酶类等物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促进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