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注意缺陷障碍”、“多动性障碍”。
行为障碍的一种。以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持续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活动过度、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
霍夫曼1854年首先把儿童活动过度视为一种病态并予以描述。他后来称之为轻微脑损伤和轻微脑功能失调等。克雷默1932年用“儿童活动过多综合征”的名称正式予以报道。国际上较常用的名称尚有两类。
(1)《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1977)为“多动综合征”。ICD-10(1992)改为“多动性障碍”。(2)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1980)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DSM-Ⅲ-R(1987)改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并根据符合条目的多少、学习及社交能力损害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DSM-Ⅳ(1994)则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分为以注意障碍为主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及混合型三型。临床表现:(1)注意障碍,即在需要认知专注的活动中过分地缺乏持久性,很容易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与其年龄不相符;(2)活动过度,即与其年龄或所处场合不相称的过分的不安静,在需要相对安静的场合表现更明显;(3)冲动性,即情绪不稳,易激惹冲动,在有危险的场合下鲁莽行事、干扰他人的活动等。尚可并发学习困难、情绪障碍、品行障碍、遗尿症等。其原因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协同造成的综合征。
本症常发生于发育的早期(一般在6岁前),在学龄期持续存在,甚至可延续到成年期。大约1/4~1/3的患儿成年后仍有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自尊心低下、伙伴关系差、成就低下等表现,甚至出现反社会性人格、滥用物质、违法犯罪等。有严重注意障碍的往往并发学习困难,加上有品行障碍者预后不好,早发现早干预,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