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的连续理论:解释动物辨别学习的理论。与“辨别的非连续理论”相对。心理学家斯彭斯和赫尔分别于1936年和1943年提出。其要义:动物面对需要辨别的刺激物时,能同时知觉和注意它们。若对一种刺激物的反应得到食物强化,对...
辨别的非连续理论:解释动物辨别学习的理论。与“辨别的连续理论”相对。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提出。他认为,在辨别学习时,动物每次只关注一个单一的刺激或维度,如颜色、形状、位置等。动物对一个刺激作出反应时,已知道了(也...
标准偏倚理论:认知心理学家鲁梅尔哈特等人提出的知觉理论。他们发现,在词瞬时呈现的条件下(一般是5毫秒~10毫秒),被试只能看清一些字母及一些字母的局部,但依赖其掌握的缀字规则等语言知识,可产生对整个词的知觉,特别是对高...
不同交往理论:一译“不同接触理论”、“不同联系理论”、“分化性联想理论”、“差别接触理论”。美国犯罪学家E.H.萨瑟兰提出的一种犯罪原因理论。最初在他所着《犯罪学原理》(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1939)中被总...
不同强化理论:美国社会学家R.L.伯吉斯和艾克斯在修正E.H.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后提出的一种犯罪理论。1966年,他们在《社会问题》杂志上发表论文《犯罪行为的不同交往-强化理论》,将E.H.萨瑟兰理论的9个要点归纳为7点:(1)犯罪行...
操作技能形成的实例理论:美国学者洛根提出的一种强调经验中特定的事件或例子在技能获得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认为动作技能的掌握从注意开始,随后进行有效的作业,最后流畅实施并自动执行各作业间的转换。它有两个基本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