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2024-12-22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探讨学校或类似学习环境中有意义言语材料的学习与保持。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言语学习即学生通过言语而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系统知识的学习。其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应是一种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进行这种学习需满足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符号代表的新知识和原有的适当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性,这属于主观因素;二是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可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这属于客观因素。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结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意义。根据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奥苏伯尔将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分为三类:代表学习、概念学习与命题学习。为促进有意义言语学习,他还提出应用先行组织者来贯彻渐进分化与综合贯通这两种学习的原则。

渐进分化即由抽象概念开始,逐渐具体化,以充实、完善原有认知结构。综合贯通即学习者对原有认知结构加以适当调整,依据内在联系而重新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阐述这一学说的主要着作有《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ThePsychologyofMeaningfulVerbalLearning,1963),《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1968,1978,1994),《学校学习》(SchoolLearning,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