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03—1984
【介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1929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利海伊大学、西部预备大学、贝宁顿学院,1945年后任教于密执安大学。深受格式塔心理学家和勒温的同事卡特赖特、费斯廷格、海德等人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积极投身美国心理学会的工作。1946年任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主席。1950年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分会主席。1954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坚持折衷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坚持个体内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社会学)两大因素相互依赖,认为任何一方都是影响另一方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存在两种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即心理学的取向和社会学的取向,二者互不交流。(2)采取典型的纵向研究。
其研究属纵向性研究和现场研究,并非实验室研究。其第一项研究是关于全体学生中的部分人对公众事务态度的改变。在贝宁格大学进行为期四年的研究后,证明个体的特征与其团体成员在相互作用中可影响其对公共事务态度的改变。1961年进行的人际吸引研究支持海德的团体成员之间的一致性与对个体成员的喜欢(吸引)之间关系的理论。
(3)提出沟通行动理论。把沟通行动界定为,任何可观察到的行为所携带的信息组成的可识别的刺激在作为信息源的人和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人之间的传递。
其最简单的形式是有关某个对象(X)的信息从一个人(A)向第二人(B)的传递,即A-BX系统。认为吸引、态度和对他人的知觉取向属信念的沟通,而非能量的互换。还在海德的平衡理论基础上提出认知均衡理论,并以A-B-X模型表明人的社会认知由不均衡趋于均衡。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着有《实验社会心理学》(1937,与墨菲夫妇合着)、《沟通行动取向》(1953)、《个体倾向系统》(1959)、《了解过程》(1961)、《社会心理学》(1965,与R.H.特纳等合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