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差别阈:差别阈限的一种。指刺激强度的最小可觉差。1846年德国心理生理学家E.H.韦伯发表了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明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即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其比例是一个常数。后来费希纳...
侵犯行为理论:寻求动物和人类侵犯行为规律的理论。主要有生态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控制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挫折理论。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的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是在内在本能控制下发生的。洛伦茨认为侵犯是存在于...
亲和-冲突理论:解释交往中的个人空间以及微笑、眼神接触、身体定向、姿势和碰触等行为发生的理论。阿吉尔与迪安1965年提出。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每次遭遇都包含趋近和逃避两种倾向。如一方想靠近同伴,以表示喜欢或想获得...
情绪激活理论:亦称“情绪唤起理论”。情绪理论的一种。林德斯勒基于脑电图、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的关系1951年提出,1970年修定。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不同程度的激活或唤醒状态产生的,强烈的情绪由高唤醒产生,温和的情绪由低...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亦称“认知-评估理论”、“情绪评估-兴奋说”。情绪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为R.S.拉扎勒斯进一步扩展。阿诺德认为,情绪是一种对趋向知觉为好或离开知觉为坏的东西的体验倾向,且...
情绪动机理论:情绪理论的一种。利珀197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而非瓦解、干扰行为。情绪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温和的激活状态,从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控制着有机体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