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2024-11-02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亦称“认知-评估理论”、“情绪评估-兴奋说”。

情绪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为R.S.拉扎勒斯进一步扩展。阿诺德认为,情绪是一种对趋向知觉为好或离开知觉为坏的东西的体验倾向,且这种体验倾向伴随着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情绪的来源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对情境事件的评价。

在阿诺德看来,评价是由知觉产生的活动倾向,当这种倾向强烈时即被称为情绪,情绪的产生过程是,情绪事件作用于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至丘脑,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再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对情境事件的评价。若情境事件被评价为对有机体有足够重要的意义,皮层兴奋就下行激活丘脑系统,进而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器官的变化。此时,外周变化的反馈信息又通过丘脑传至大脑皮层,与皮层最初的评价结合,这样纯粹的认知经验就转化为情绪体验。后来,R.S.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反应,包括生理、行为和认知三种成分反应。

在每种特定的情绪中,它们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认知因素中的评价过程作用明显,它包括筛选信息、评价以及应付冲动、交替活动、身体反应的反馈、对活动后果的知觉等成分。文化通过对情绪刺激的知觉和评价,直接地影响表情,由情绪概念的影响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判断系统,以及行为的常规仪式等四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评价和反应方式。该理论接受了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的外周反馈观点,又强调大脑皮层的认知评价作用,以及社会文化对情绪的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