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激活理论:亦称“情绪唤起理论”。情绪理论的一种。林德斯勒基于脑电图、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的关系1951年提出,1970年修定。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不同程度的激活或唤醒状态产生的,强烈的情绪由高唤醒产生,温和的情绪由低...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亦称“认知-评估理论”、“情绪评估-兴奋说”。情绪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为R.S.拉扎勒斯进一步扩展。阿诺德认为,情绪是一种对趋向知觉为好或离开知觉为坏的东西的体验倾向,且...
情绪动机理论:情绪理论的一种。利珀197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而非瓦解、干扰行为。情绪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温和的激活状态,从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控制着有机体的行...
情绪信息加工理论:情绪理论的一种。美籍奥地利学者普里布拉姆1967年提出。该理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认为对信息的知觉分析和概念判断之间的不协调是情绪的原因。在普里布拉姆看来,情绪是以有机体的一...
情绪障碍犯罪理论:以情绪障碍解释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属精神分析学犯罪观。美国心理学家W.希利与妻子布朗纳1936年提出。他们通过对少年犯罪者的多年调查,认为由个体素贡、家庭、环境等原因而引发的情绪障碍,是导致少年...
群体冲突犯罪论:以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解释犯罪原因的犯罪学理论。美国犯罪学家G.B.沃尔德在所着《理论犯罪学》(1958)中提出。认为群体冲突是群体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相互排斥和互不相容的现象;犯罪是在争取社会权力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