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两极性 : 情感所具有的两极对立的特性,即每种情感都可以找到与它相对立的情感。C.达尔文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时,于1872年就提出了一个对立性原理──相反的情感引起相反的表情。
人的情感和他的需要、态度密切联系着,情感的两极对立性多由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例如,人的情感可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凡外部事物与人的需要和愿望相一致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愉快、爱慕、兴趣等。反之,外部事物与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不一致,或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愤怒、悲伤、痛苦等。
情感具有4种基本状态或4个维度: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这 4个维度都有对立的两极。如快感度有愉快和不愉快;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强度有强有弱。情感的每个维度的两极之间有一个不同程度的序列。4种维度之间的不同程度的组合,构成人类无限纷繁、极其多样的情感体验。例如,愉快可以是十分激动的,但也可以是平淡而恬静的;愤怒可以很强烈,也可以只是微愠;痛苦的情感可以强烈而激动,也可以强烈而沉静。惧怕主要表现在紧张这一维度上,但它可以有强度和激动度各种水平上的组合。每种情感的两极,也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它们可以在一定情境的条件下互相转化。"乐极生悲"、"破涕为笑"等等就是情感由一个极端转化为另一个极端的例子。
中国古代的"六情说"把情感列为喜、怒、哀、乐、爱、恶 6种,两两成对,体现了情感的两极对立的特性。西方心理学对情感的分类不很一致。W.冯特主张情感具有两极性或对抗性。他于1896年提出情感三度说,即把情感分为愉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紧张和松弛 3个维度。每个维度代表一对感情元素沿相反两极的不同程度变化,3个维度相交于零点。每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就可按照这3个维度而确定它所处的位置。
E.B.铁钦纳否定冯特的情感三维学说,主张情感只有一个维度,即愉快-不愉快;而兴奋-沉静,紧张-松驰两个维度不能象愉快-不愉快那样,构成心理上截然相反的过程。如轻松只是处在紧张的零点上,而不是处在与紧张对立的一极上。铁钦纳认为,兴奋-沉静或紧张-松驰更多地是机体感觉,而不是单纯的情感元素。
20世纪50年代,H.施洛斯贝格把情感分为 3个维度,并用以测量面部表情,即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他认为各种情感都是这3个维度的不同结合。
近年来,电生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的引起和定向在很大程度上与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的功能联系着。J.奥尔兹用埋藏微电极的方法在动物身上进行"自我刺激"的实验中发现,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中枢,即"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初步揭示了"快乐"和"痛苦"的生理机制。"痛苦"中枢在区域上比较集中,"快乐"中枢分散在大脑不同的部位,相互比较独立。这两种神经中枢的发现有助于解释情感的两极性。
情感两极性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