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手错觉

2024-03-28

    橡胶手错觉 :

由美国M.博维尼克和J.D.科恩于1998年提出,后经瑞典神经科学家H.埃尔逊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橡胶手错觉是一种跨感觉通道(视觉、触觉和本体觉)整合得到的知觉错觉现象。博维尼克和科恩在诱发橡胶手错觉的实验中,把被试真实的右手藏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只看得见的、假的橡胶手。主试敲击被试看到的橡胶手,同步敲击或轻刷隐藏在视野外被试自己的手,引发橡胶手是被试本人手的错觉现象。博维尼克和科恩的研究,通过视觉模拟量表(7点利克特量表),从不同的主观感受问题(如我感觉到橡胶手就是我的手,我的手被“刷”的感觉是由橡胶手上的毛刷动作引起的等),来记录错觉量的大小。其他常见的记录橡胶手错觉的指标包括本体感觉的(位置)漂移,皮肤电阻和皮肤温度,被试的情绪反应与变化。2004年以来,相关的神经影像学的证据表明,顶叶皮质及腹侧前运动区皮质的大脑激活水平,反映了橡胶手错觉效应量的大小。

橡胶手错觉现象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为70%,并且存在个体差异。良好的橡胶手错觉现象的产生,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视觉和触觉刺激的时间差必须不超过300毫秒,橡胶手离开真实的手,水平距离不超过30厘米,而且橡胶手必须接近人“手”的形状。材质较软的刺激(如用软的毛刷刺激),可以引起较强的橡胶手错觉。橡胶手效应中触觉(毛刷)的动作方向,必须以手部的中心为空间参考位置,当手放置的方向与毛刷在橡胶手上的运动方向不一致时,会削弱橡胶手错觉效应。

橡胶手错觉还被用于截肢患者的研究。埃尔逊和同事在截肢者所看不见的上臂残肢相应部位给予触觉刺激,同时接触可见的橡胶手的食指。通过这种方法,他们成功地让截肢患者产生了橡胶手就是自己身体一部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