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性失语症 :
1874年,德国学者C.韦尼克首次提出其为失语症的一种。1973年,J.H.本森分析总结了传导性失语症的临床症候,并提出传导性失语症的诊断标准:①会话流利而语言错乱,错乱多见于字义上的变化,系音素的代理,可出现口头或者文字的新创。一般随病情恢复,语言错乱明显好转。②听理解正常或接近正常。③口语复述严重障碍。伴随症状包括命名、阅读、书写双侧臆想运动性失用症,有时与右侧轻瘫、右侧偏身皮质感觉丧失、右侧偏身痛觉减退伴有自发性疼痛类似丘脑型痛等体征相关。口语复述困难是传导性失语症与其他失语类型最有鉴别意义的一点。本森等通过对病理及尸检报告进行研究,认为传导性失语症可能由大脑外侧裂上或下病损,也可能由于两者混合病损。
传导性失语症复述障碍机制学说主要有:①联系中断学说。该学说一直占主导地位,认为联系布罗卡区与韦尼克区间的弓状纤维束的病变引起传导性失语症。②双向分布模式。这一学说认为在听言语中枢与言语运动中枢之间有听言语和言语运动皮质的重叠,使感知与表达相联系,布罗卡区与韦尼克区之间的任何部位病变均可引起传导性失语症,但临床表现会不同,如病灶靠近韦尼克区,则言语更流利,而听理解能力缺陷更严重;如病灶靠近布罗卡区,则口语流利性差,而听理解能力相对正常。③中心性失语理论。认为词概念,即内部言语独立于听和运动区,而由特殊的皮质中枢调节,即舌运动区位于岛叶。④听觉-言语短时记忆缺损。认为复述依赖于许多音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听感知和运动言语能力,复述完成的好坏直接与工作记忆负荷有关,传导性失语听觉记忆的广度明显受损,凡是涉及这一功能参与的活动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传导性失语症的治疗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辅以个体化的言语康复训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