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特质理论

2024-03-21

    中心特质理论 :

中心特质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指构成个体人格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印象研究领域则指对社会印象形成起主导(核心)作用的人格特征。在对他人形成总体印象的过程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并不是等同的,某些人格特征扮演着核心特征的角色,这些特征比另一些人格特征更能影响人们总体印象的形成。这些核心特征被称为中心特质,其他特征则被称为边缘特质(或附加特质)。

将中心特质应用于印象形成研究领域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希。阿希在1946年发表的《印象的形成》实验报告中介绍了他的一项经典实验:将被试分为两组,两组被试都被告知他们随后将听到7个描述某人人格特征的形容词,听完后要描述出自己对这个人的印象。A组(热情组)被试听到的形容词是: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定、实干和谨慎;B组(冷酷组)被试听到的形容词是:聪明、熟练、勤奋、冷酷、坚定、实干和谨慎,两组被试听到的形容词只有一对词有差异,即热情-冷酷。之后,研究者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对被描述者形成的印象填写一张列有18对意义相反的形容词表,从中选出适合被描述对象的形容词。后续的实验又采用相同的程序但去掉热情—冷酷词对以及将热情—冷酷词对换成礼貌—粗鲁词对等,先后实验结果都证明了“热情”和“冷酷”是影响社会印象形成的核心品质,其他品质则为边缘品质。194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H.凯利在阿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同样证明了“热情”和“冷酷”品质在社会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这一理论的启示是:无论是在对他人形成印象还是在对自我印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应充分重视中心特质的重要性。另外,何种特质能被视为中心特质可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性。